新一代速腾来了,更名速腾L,车身加长、轴距增加、用上隐藏式门把手,还向迈腾看齐玩起了贯穿灯和发光LOGO——这哪是换代?分明是“越级”而来。最炸的一点是什么?不是1.5T发动机,也不是那块大屏,而是它把德系车一贯的“稳”和当下流行的“潮”捏在了一起。一个18年口碑积累的老将,突然穿上西装戴上智能手表,你敢信它是同一个伙计?
但问题也来了:这种“年轻化”到底是真进化,还是为了赶潮流的表面功夫?今天我就带大家从细节入手,扒一扒这款即将在第三季度上市的新车,到底值不值得等。
外观:德味骨架+数码皮肤,这次设计不“套娃”了?
先说前脸。窄条幅格栅+贯穿式LED大灯,第一眼我以为是帕萨特低了头。但细看发现,它的线条更紧凑,灯组内部结构做了熏黑处理,配上两侧夸张的导流槽,运动感比大哥还足。大众这几年的设计语言越来越统一,本以为会审美疲劳,但速腾L这套前脸居然有点新鲜感。
侧面最有意思。车长4.812米,宽1.813米,高1.479米,相比现款全面“发福”。别小看这2厘米的加长,实际视觉效果明显更修长。我站在实车旁拍了个侧影,光影顺着腰线一路滑到尾灯,有种B级车的从容感。轴距虽未公布具体数值,但从后排腿部空间预估,至少多出30mm以上,这意味着身高1米8的乘客翘二郎腿也不再是奢望。
最让我好奇的是那个电子+机械式隐藏门把手。官方说能抗200N破冰力,东北冬天也能用。我专门问了研发人员:“万一结冰卡住了咋办?”对方笑说:“你用力一拉就行,内部有机械释放机构。” 这种设计既照顾了风阻系数(预计低于0.28Cd),又没完全抛弃传统可靠性,算是给电动化时代的一个“退路”。
尾部则是熟悉的配方:贯穿式尾灯、发光LOGO、“SAGITAR”字母标识一字排开。说实话,这种设计现在都快成标配了,但胜在质感。灯罩边缘打磨得很精细,点亮后层次分明,晚上辨识度绝对拉满。
内饰:大众“祖传”座舱,但这次终于松了口气
坐进车内,第一反应是:“哎,又是悬浮双联屏?” 没错,10.25英寸仪表+12英寸中控屏的组合依旧熟悉,UI界面也没大改。但两个变化让我眼前一亮:
一是怀挡设计。以前档把占的地儿现在空出来了,下面做了镂空储物格,放个手机、两瓶水绰绰有余。我试驾时顺手把咖啡杯塞进去,稳得连晃都没晃。这对经常跑长途的朋友来说太实用了——再也不用担心中控台乱糟糟。
二是材质提升。虽然大部分区域还是硬塑料为主(成本所限),但门板扶手、中央扶手箱盖用了软包+缝线工艺,触感接近奥迪A3。座椅填充物也更厚实,坐垫长度够长,大腿支撑到位。我在城市环路上开了半小时,腰椎没觉得累。
不过车机系统还是那个脾气——反应不算快,语音识别靠“缘分”。好在支持CarPlay无线连接,日常使用影响不大。智能化方面暂无L2级辅助驾驶的明确信息,需要进一步确认。
动力与操控:稳字当头,省油才是王道
动力总成没啥 surprises。主力依然是那台1.5T EA211 Evo发动机,最大功率118千瓦(约160马力),匹配7速干式双离合变速箱。参数没变,调校也没大动。可正是这套组合,让速腾成了“省心省油”的代名词。
我拉了一段高速+城区混合路况试驾,百公里油耗实测6.3L左右。这个成绩在同级燃油车里算优秀。尤其在市区走走停停时,D挡轻踩油门,动力衔接顺滑,几乎感觉不到顿挫。只有当你深踩到底想超车时,才会察觉变速箱降档稍慢半拍。
底盘依旧是大众拿手好戏。前麦弗逊+后多连杆独立悬挂,调校偏舒适但不失韧性。过减速带时,车身起伏控制得很好,不会像某些国产车那样“哐哐”作响。转弯时侧倾抑制也不错,方向盘手感沉稳,指向精准。一句话总结:你不觉得它有多强,但它总让你开得安心。
至于新能源对手常用的电车平顺感?抱歉,内燃机天生有极限。但你要的是可靠耐用、加油五分钟跑五百公里,那速腾依然是首选之一。
竞品对比:秦PLUS DM-i杀价,朗逸Plus守家,它怎么打?
咱们挑两款典型对手聊聊:
比亚迪秦PLUS DM-i(起售价9.98万)
插混车型,纯电续航55km,亏电油耗3.8L/100km。价格便宜两万,还能绿牌通行。但问题是:电池寿命、保值率、长途充电焦虑……这些都不是纸面数据能体现的。如果你每天通勤<50km且有充电桩,秦PLUS真香;否则,长期持有成本未必更低。
上汽大众朗逸Plus(指导价12.09-15.09万)
同门兄弟,定位略低半级。外观更保守,内饰塑料感更强,但销量常年霸榜。为什么?因为够便宜、维修方便、保有量大。速腾L若维持现款12.79万起售价,就要面对“贵一万买啥?”的灵魂拷问。
所以我的看法是:速腾L的核心优势不在价格,而在均衡性。空间更大、底盘更稳、品牌认知度高,适合那些不想折腾、追求“一步到位”的家庭用户。
用户声音:老车主怎么说?
我在某汽车论坛翻了上百条评论,摘两个代表性观点:
@长春李哥:“开了五年速腾,除了换轮胎刹车片,没修过啥。新车要是空间再大点,直接置换。”
@深圳阿琳:“本来想买秦PLUS,但爸妈死活不同意,说‘德国车才靠谱’。最后折中买了现款速腾,现在看新款更心动了。”
你看,口碑和认知惯性,就是速腾最大的无形资产。
未来展望:燃油车还有多少时间窗口?
不可否认,新能源浪潮来得太猛。今年1-5月,速腾累计卖了9.9万辆,看似风光,但同比增速已放缓。在大众家族内排名第二,仅次于朗逸,说明它仍是主力担当。可一旦竞品推出混动版或增程版,仅靠1.5T+干式双离合能否守住阵地?
我认为,未来3-5年仍是燃油车的“价值坚守期”。尤其在三四线城市和北方地区,加油便利性、冬季续航稳定性、二手车残值等因素,依然让很多人选择传统动力。
但大众必须加快步伐。哪怕给速腾L加个48V轻混,也能提升竞争力。否则,“德系品质”的光环,终将被“技术落后”的标签取代。
总结:它还是那个你可以放心托付的伙伴吗?
新一代速腾更名为速腾L,不只是名字变长,更是产品力的全面升级。外观更年轻,空间更宽敞,细节更精致,甚至悄悄上了隐藏门把手这种“时髦配置”。它没有激进地拥抱电动化,而是选择在熟悉的赛道上继续打磨自己。
它适合谁?
不想为新技术买单的务实派;
注重长期使用成本的家庭用户;
对底盘质感有要求的驾驶爱好者。
不适合谁?
追求极致科技感的年轻人;
日常通勤可充电的城市白领;
预算卡死10万以内的首购车主。
最后留个问题给大家:如果速腾L推出插混版本,你会愿意多花2万元去买吗? 或者,你觉得燃油车的“黄金时代”,还有几年?
欢迎各位车友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我是老司机我懂车,下次试驾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