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界M9卖出25万辆之后,北京地库里那些开宝马X5的车主,最近都在琢磨同一件事
国贸到亦庄那段路我熟,晚高峰能堵一个半小时。上周坐朋友的车跑了一趟,他全程就动了两次方向盘——上高速动一次,下匝道动一次。我数着呢,四环那个没红绿灯的左转口,车自己看着对面来车的空档钻过去的;京沪高速施工围挡,它提前变道;地库找车位这种事儿,他人都下车走了,车自己倒进去。我问:“你现在还会开车吗?”他笑:“头两个月老想伸手,现在是开别的车总忘了握方向盘。”
这车是问界M9,他去年底订的,现在这车已经卖出去25万辆了。
楼下老张开X5的,上周堵我聊了半小时。去年他订车那会儿,M9刚上市,他觉得五十万买个国产车有点悬,还是宝马踏实。现在他倒是后悔了:“那时候要是多看两眼,现在就不用天天在业主群里问谁的M9能借我试试了。”
说实话,我开车二十多年,头一回见一辆国产车在四五十万这个价位段,真能让开BBA的人动摇。以前咱买豪华车图什么?图那个标呗,三叉星、四个圈,觉得有面子。现在有人算明白了另一笔账:五十万买个铁皮上的logo,还是买每天用得着的东西?
那套智驾系统我试过几次。城里复杂路况,它处理得比我这老司机还稳当。唯一不习惯的是它太守规矩——路口明明能挤能过,它偏要等。不过转念一想,这可能才对,谁规定开车一定要跟人似的耍小聪明?听说这系统接管率能做到200公里接管一次,什么水平我不评价,反正朋友说他现在开车比以前轻松多了。
车身用的全铝,这活儿以前是超跑才玩得起的。朋友说他这车空载比X5轻快200公斤,开起来那感觉确实不一样,方向、刹车都跟脚。这重量差别体现在哪儿?油耗、续航、过弯,处处都能感觉出来。走过一段烂路,底下“咚咚”响,传到座椅上已经变成“嗡嗡”了,这滤震水平可能跟簧下质量有关系。
动力参数我不爱看,实际开着舒服就行。这车有四百来马力,零百四秒多,账面数据挺唬人,但开起来不暴躁。你温柔它就老实,你激进它随时有劲儿。增程版满油满电跑一千四五,纯电版快充十来分钟补两三百公里,这个补能效率基本不用操心续航了。
车里那几块屏幕,一开始我也觉得多余。用过才知道,导航能从这块拖到那块,视频能甩给后排,挺方便。语音也聪明,你说“我冷”它开空调,说“太亮”它调灯光,不用像以前那样下命令。这对老人小孩特别友好,我妈上车就会说话,啥都能控制。
晚上开这车有个细节挺打动人。大灯不光亮,还能在地上投字投图。停车时地上显示充电状态,会车时能投引导线。听着有点花哨,但实际用起来挺实在,特别是接客户的时候,这种小心思确实加分。
朋友跟我讲过一次,他媳妇在后排睡着了,他开到120还不知道,下车才发现后排鼾声四起。这车在高速上确实安静,增程器启动你在前排基本听不见,只能看仪表。配上那套音响,长途开车不遭罪。
车当然不是没缺点。功能太多,有些人学半天也搞不明白。还有人觉得五十万买个国产车,心里多少有点打鼓,毕竟人家BBA沉淀几十年了。但从市场看,好像越来越多人愿意为这种“科技豪华”买单。
老张现在天天念叨要不要换车,我说别急,你车才开一年,再等等看M9的保值率。但说实话,如果现在让我掏五十万买SUV,我大概率会去M9那儿多转转。不为别的,就为那些天天用得上的配置,可能比车头那个发光的标更有用。
这年头选车,标越来越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坐进去、开起来的时候,车懂不懂你想要什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