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电车三年贬值七成背后:二手市场的崩塌与新造车企业的隐秘算盘
“去年我表哥刚买的新电车,三年还没到,想换辆更大的SUV。结果一问二手市场,人家直接说,这个型号最多给你原价的三分之一。”这是老家镇上茶馆里最常听见的话题之一。表哥气得差点把茶杯摔了,说这玩意儿比他当年炒股还刺激。
有时候夜里散步路过小区停车场,总能看到那几辆落满灰尘的小鹏、蔚来,还有台曾经风光无限的荣威ER6——据说都是年轻人头两年咬牙买下,如今想出手却无人问津。街坊刘师傅私下感叹:“现在这电动汽车,比我们村头那旧电视机都不保值。”
其实早在2022年底,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就开始让人心慌——新能源二手车3年平均贬值率65%。但这个数字背后还有门道,因为像特斯拉这种外资品牌还能撑住面子,把整体数据往上拽了一截。而那些国产新势力车型,有些连50%都保不住。
为什么会这样?老李头爱琢磨,他分析得头头是道:“一是技术更新太快,你看前两天隔壁县城才上市的新款,又加了啥800V快充系统,咱们去年买的不就瞬间落伍?”他说得没错,现在一年一个版本,每次升级都跟手机似的,让上一代立马变成“古董”。
还有件事很少有人提,但在杭州做二手生意的小王悄悄告诉我:零公里准新车的大量涌现,其实和厂家脱不了干系。有些主打销量冲规模的新造车企,为了完成KPI,会把部分库存通过合作渠道流入所谓“零公里”二手市场。这类车辆价格低于指导价近30%,吸引了一批精明买家,也彻底砸烂了正常的二手交易行情。“你去看看最近某平台挂出来的一堆‘未上牌’准新蔚来、理想,全是厂家变着法清库存。”小王苦笑,“普通用户哪顶得住?”
更别提网约行业带来的影响。出租司机阿斌以前开燃油捷达,现在全换成比亚迪秦EV。他坦言,这活儿累是真累,一天跑300多公里,两三年下来,行驶里程轻松超20万。“等公司回收再扔进二手市场,那电池基本废掉大半,还谁敢接盘?”阿斌边抽烟边摇头。他说现在圈子里的老司机早就传开一句话:“宁要旧油,不碰残电。”
事实上,从2019年以来,各地政府对新能源推广力度极大,政策补贴、免购置税层出不穷。但补贴退坡以后,新势力们日子并不好过。据上海一家券商研报披露,目前真正盈利且现金流健康的新造车企全国屈指可数,大多数依靠资本输血续命。一位业内朋友曾半开玩笑地说:“只要融资不断,就算卖一台亏十万也无所谓。”
正因如此,新势力拼命追求销量,不惜降价自割韭菜。从2023年至今,据中国乘联会统计,仅主流品牌中型纯电轿车型号平均降幅已接近10万元。这种节奏下,只要你今天订完明天提,就可能发现隔壁邻居同款便宜好几万,“心理阴影面积堪比高考数学压轴题”,这是南昌大学赵教授在一次论坛上的调侃。
顺带插句冷知识:1970年代日本丰田首次进入美国时,也试图用以旧换新的方式抢占份额,但彼时美国家庭观念根深蒂固,对车辆折旧极为敏感,于是丰田不得不调整策略,加强售后服务和质保延长,而不是简单靠价格战清场。这段历史,在如今中国新能源大战中竟有奇妙呼应。
不过国内局面复杂多了。一方面传统燃油厂商开始反攻,今年1月燃油车型占比又回升至58.5%。另一方面欧美外资品牌凭借海外利润缓冲,可以随时掀桌跟进降价,使本土企业压力山大。今年春季北京顺义汽配城老板娘张姐告诉我,她每周能收到五六单进口特斯拉Model 3转让业务,相较之下国产某品牌订单寥寥无几。“大家怕贬值得太狠,都捏着钱包观望。”
除了官方数据和行业分析,还有不少民间传闻。在山东潍坊,有村民自发编起顺口溜:“今年换辆绿牌轿,下半年剩半包瓜;卖掉还钱难如爬,上路心疼泪哗哗。”虽略显夸张,却也真实反映焦虑情绪。不少家庭原本想着省点用度攒几年再升级,如今却被突如其来的残值暴击打乱计划。有老人劝孙辈,“宁愿骑摩托慢慢熬,也别盲目追潮流”。
并非所有人都抱怨。有从事动力锂电池维修的小许表示,这波技术快速迭代至少催生了一批新职业,比如专修淘汰网约用残疾动力包,再翻修转卖到西部或农村地区。据他透露,有些乡镇甚至出现专门收购城市淘汰新能源汽车,再低价倒腾给农户当作短途运输工具使用——虽然风险不少,但总归填补了一块空白需求。
写到这里忽然想到小时候爷爷讲过个故事,说解放初期县里第一批拖拉机也是这样,被称为“大铁牛”,刚投产那阵风光无限,可几年下来配件断供、技术落伍,很快沦为院角废铁堆。但那些老机械最后还是被聪明匠人拆解改装,用作水泵或榨油机底座,一样发挥余热。世事轮回,到底谁能料定?
夜色渐深,小区楼下一群孩子围着滑板嬉闹,其中一个突然喊道:“叔叔,你家的白色蔚来怎么一直停着不开呀?”我愣了一下,只好敷衍过去,“等以后吧,现在它歇歇脚”。他们哪里懂什么资产缩水、大环境变化,只知道哪辆炫酷就是哪辆香。我心里泛起点酸楚,却也释然许多——毕竟生活嘛,总归不是只看账本数字那么简单罢了。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史实参考。
信源: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年度报告、中国乘联会月度简报、《新能源汽车产业观察》杂志社采访记录(2024)、南昌大学赵教授公开演讲片段等自然引用于文内及结尾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