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关税与汇率双重压力,丰田预计2026财年利润将下滑35%

在特朗普政府挥舞的关税大棒与日元升值的双重压力下,丰田汽车预计2026财年(2025年4月1日至2026年3月31日)净利润同比骤降34.9%至3.1万亿日元。若预期落地,这一数字不仅将创下其近十年最大跌幅,更折射出全球化退潮中传统制造业巨头的生存困境。
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丰田的利润预警如同行业的一面棱镜,将贸易保护主义、技术路线分歧与产业格局重构的多重矛盾投射在每一个从业者面前。
面临关税与汇率双重压力,丰田预计2026财年利润将下滑35%-有驾
当地时间2025年5月8日,日本东京,丰田汽车首席执行官佐藤恒治在公司财报新闻发布会上发言。
特朗普政府自2025年4月起实施的25%汽车及零部件关税,精准打击了包括丰田等车企在内的全球化生产模式。每年从日本出口至美国的53万辆汽车中,高利润的雷克萨斯占比达20%,而每辆进口车将新增3200美元关税成本,远超紧凑型SUV的平均利润空间。
尽管丰田已初步计入2025年4-5月1800亿日元的关税损失,但其依赖日本本土6万家供应商的“300万辆生产体系”正面临风险。而即便丰田想“迎合”特朗普的意愿在美国本土生产,但考虑到雷克萨斯等高溢价车型因工艺复杂性,以及美国生产工人“松散”的工作方式,恐怕难以快速本地化。因此,短期内其关税成本只能内部消化,这或将直接导致北美市场营业利润率从2024年的12%骤降至0.6%。
日元对美元升值进一步加剧了丰田的财务困境。2024年日元升值18%,使北美业务营业利润减少12亿美元,而2026财年预计美元贬值将进一步侵蚀7450亿日元利润。这种货币政策的“剪刀差”效应,使丰田在汇率对冲策略上的容错空间日益逼仄。
另一方面,尽管丰田的混合动力车型仍贡献42%的全球销量,但纯电车型仅占2%的份额。特朗普政府对中国产电池组件加征10%关税的政策,迫使丰田在美国市场的业务必须加速与中国供应商脱钩。而在中国市场上,丰田加速本土化战略下的新一代bZ系列产品——铂智3X、铂智7、bZ5等新车型在智能化与成本控制上虽然有了长足进步,但短期内仍然难以面对比亚迪这样的成本狂魔。
为规避关税,丰田正以12亿美元扩建美国肯塔基工厂,计划将RAV4的北美产能集中度从40%提升至80%,并推动零部件本地化率从40%提升至60%。这种“区域化闭环”战略能节约单车成本1700美元,但需承担1500美元/辆的固定成本增加,且核心部件如混合动力控制单元仍需依赖日本电装(Denso)工厂。显然,产业链深度调整从来不能一蹴而就。
特朗普近期豁免钢铁铝关税及允许3.75%关税补偿的政策,为丰田争取了喘息空间。但其北美电池工厂建设依赖美国本土供应链成熟度,而当前美国电池产能仅能满足需求的三分之一,技术工人短缺与基建滞后可能拖累转型进程。
丰田的利润预警,俨然是汽车产业“后全球化时代”的一个缩影。当关税壁垒取代自由贸易协定,当区域化生产替代全球分工,传统巨头被迫在效率与安全之间重新抉择。数据显示,日本车企在美国销售的590万辆汽车中,约半数依赖进口,这种结构性脆弱在政治周期更迭中愈发凸显。
正如特朗普所说,“我们每年向日本购买数百万辆汽车,而日本只购买我们几百辆汽车”,特朗普政府“美国含量”要求的政策导向,正将汽车产业从“成本优先”推向“地缘优先”,迫使企业将供应链安全置于利润最大化之上。
作为全球销量和利润均排名首位的车企,丰田的困境与突围具有行业标本意义。其若能在2027年前完成北美产能重新布局与固态电池量产,或可借助混合动力与新一代纯电车型的技术护城河实现软着陆;反之,若继续纠结于技术路线争议与地缘博弈的不确定性,其全球霸主地位将随着利润率的持续萎缩而面临挑战。
澎湃新闻记者 周纯粼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