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也挺离谱的,你说小米前脚刚在造车圈刷了点存在感,后脚又搞出了“三剑客”新计划,这速度真是连高铁都追不上,看着都让人忍不住挠头想问一句:小米是不是打算把汽车行业的节奏玩成手机圈那套,有事没事就“上新”驱一驱热度?
要说这两年小米转型做车这事,网上争议还真不少,但人家雷老板一贯“让子弹飞一会儿”的风范也不是盖的,第一款小米SU7闯市场效果如何咱们暂且不谈,这回传出新车计划表,直接三台车呼啦啦亮相,代号都是英文+数字,一听就是那种潜伏在办公室的代号,搞得神秘兮兮。
乍一看,MX11-GT也罢,MS11-L也好,最“带感”的还是一个叫Kunlun的家伙,这名字够硬核,响得像武侠小说里一派掌门,结果发现人家其实是个增程型大七座SUV——这体量得有多大?坐进去是不是像进了个小型会议室?你要说这空间小,那真是谁信谁傻了。
不过说嘛,汽车圈向来不缺新面孔,缺的是“来都来了,还能活下来”的狠角色。
行了,咱们别光嗨观感,这种车型代号背后的门道,还得层层扒皮,才有点聊头。
高性能版的MX11-GT,江湖人称小米YU7 GT,名字一挂出来气场就不一样。
网络上消息是它就是小米YU7的高阶性能型,说白了,颜值不会差太多,但该给你加的“不讲武德”动力总得安排明白。
从手机到汽车,小米老梗你懂的:不是要你花冤枉钱,而是要你觉得值。
你琢磨一下,酷炫运动外观,来点性能小爆发,三两步干掉对手那种。
很明显,Y U7 GT就是为那类“不甘平凡,一路狂飙”的都市人准备的。
对,网上车友那句老话怎么说的——“年轻就要燥,车也得跟上”,小米正琢磨着让你家车库多点儿“舍我其谁”的气场。
但说实话,性能这东西光看数据没啥意思,还得等实车落地,才能知道到底是三秒破百还是五秒一脚油门弹一杯咖啡出来。
可数据人家捂得严丝合缝,想蹭点内幕,门儿都没有,就差没直接告诉大家“再等等,惊喜在后头”。
咱这时评人就只好先画个圈,等官宣那天下来把雷老板请上小板凳,当面问个明白。
第二台MS11-L呢,直接来了个“加长”。
这不是小米SU7的变体么?L一贴上去,车界老油条都懂了,就是“L for Long”,加个长立马身份不一样。
啥意思,一台车,拉个尺子摆在旁边,你的那台明显比人家多俩头,感觉上说不出的排场。
路试谍照浮出水面,有显眼的溜背线条,C柱一路延伸,不但视觉重心变了,整个背影都给你拉宽了。
照片上那车一立,气势像极了“开个会专用”,你说它跟豪车大哥们拼个气场,好家伙,真不是开玩笑。
据说车身长度能到5.2米,这是什么概念?奔驰S级那都得点头说“咱俩一个路数”。
内部空间被狂吹了一波,舒适配置有望堆到天上,咱们可以大胆猜,这车八成有后排老板键,按摩座椅,随便加个什么冷饮空调都不过分。
要是小米把它当“国产行政新宠儿”使劲推,你瞅瞅,明年上半年上市,不少人会不会一边纠结价格,一边暗戳戳地搜“怎么用小米家电给SU7 L配出全家桶体验”。
但是现在消息遮遮掩掩的,细节全靠想象,官方嘴巴比蚌壳还紧,搞得大家只好等,耐心都快磨没了。
再来说说被人称为“小米SUV杀手锏”的Kunlun,这玩意儿是三台里最叫人琢磨不透的。
传说它是首款增程式六座大SUV,再看看六座这设置,一下子对上了近年消费升级的主旋律,说白了,越来越多人家里不光要大,更要舒适,要空间机动,平常出游也能带上全家外加奶奶一同出发。
你琢磨琢磨,现在买SUV的人图啥,不就图个全能吗?
一台SUV既能装下三个娃,又能拉点露营装备,家里老小带齐架势都不别扭。
更何况增程式,这不就是最近整天“油电混战”里最火的一种类型?
加满油就能跑,电用完还不怕趴窝,续航焦虑谁敢吆喝半句。
小米敢上这种大块头,还用“Kunlun”这么能打的名字,估计雷老板是要来一次“产业山河图”大布局。
而且往大的看,这种车就是跟理想、问界E5等直接肉搏。
也说不准,指不定再过几个月,公路上见到一批带米字车标的家伙呼啸而过,再也不是互联网小透明那感觉,说不定家长里短的路上八卦话都冲着小米来了——“诶你家这车咋样啊?”
当然,细节信息现在全是“猜中开头,猜不到结尾”那种,光知道“大、六座、增程”这几个关键词,其余数据没透露。
你非得追问价格、配置啥的,目前都两眼一抹黑,等待雷爸亲自开口吧。
再回头琢磨这些新车型密集上线的小米打法,你很难不信这就是雷老板搞过手机那一套思维在“复活”。
哪怕不说配置堆料,单就发布节奏、噱头营销,都是“饥饿上新、悬念拉满”。
其实,汽车比手机复杂太多,真正能让用户心甘情愿刷卡的,还得是用车体验和品质口碑。
小米能不能真正在一众传统大厂里掀起点水花,这得以后说话。
有人说小米就是流量思维入侵车圈,一上来卷扩展车型、卷价格区间,想借全场景生态让用户买了电饭煲、空气炸锅、扫地机后顺手把车也选了。
如果理想真是这样,那得看消费者愿不愿意为“一家全包”的概念埋单。
至于这套打法能否硬刚比亚迪、吉利、特斯拉那票“老司机”,还得让子弹再飞会儿。
眼下这些新车的静态数据、伪装谍照都吊足了胃口,真车下地还得等,谁都想抢个首发看看到底是“遥遥领先”,还是“遥遥无期”。
大伙心里其实也明白,造车这行门槛高得离谱,堆配置堆颜值都不算什么难事,供应链、售后、核心研发能力,那才是决定生死的关键牌。
当然你可以说小米砸钱、开发布会、搞生态圈,这些都是互联网公司最擅长的。
但真等交车那天,服务能力、品控问题就得一项项落地验证,到底能不能“手机思维无缝嫁接到汽车”,还没人能打包票。
咱有句说句,花那么大力气研发多款细分车型,是在向传统强势品牌发出挑战信号,但也是一次豪赌。
输赢如何,且等明年这波“新车潮”上岸,自有分晓。
要说亮点,三款新车各有看头:YU7 GT性能控们嗨了,SU7 L大空间党流口水,Kunlun SUV主打全家欢乐和实用,面面俱到。
但每一盘新棋背后,其实都在考验小米到底是“玩票”还是真要跟车圈死磕。
有人乐观其成,觉得互联网+造车给行业添点乐子,有人则摇头——华为都还在路上,小米未免想得太美。
不过屁股决定脑袋,雷老板那波粉丝和生态链的号召力还是在的,明年等着看“米家全家桶”会不会好用到爆红。
说到底,只能等时间检验这些超快节奏的创新到底是不是昙花一现。
你看,朋友圈、车友群早已炸成一锅粥,有人在等SU7 L,有人使劲琢磨Kunlun到底多大,有人信誓旦旦:再不买新能源,就真被潮流卷死了。
咱们也就闲着发发牢骚,嘴上调侃,心里全等未来见分晓。
话题抛出来,假如小米明年真一口气上线这三款新车,你最想体验哪一台?又或者,你觉得小米的“手机造车思维”到底灵不灵?评论区聊一聊呗,看看有没有志同道合的同路人。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