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拉锯终成空,日照造车梦碎,奇瑞皮卡成唯一生机

最近,山东日照一个搁置了八年的合资造车项目,再次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这件事说起来,真是让人觉得可惜又无奈。

一个原本被寄予厚望、号称能给当地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大项目,怎么就在长达八年的时间里,从一个美好的梦想,变成了一纸空文,最后彻底停摆了呢?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是钱不够,还是技术不行?

八年拉锯终成空,日照造车梦碎,奇瑞皮卡成唯一生机-有驾

其实,真正的问题,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企业文化和办事风格碰到一起时,会产生多么大的矛盾和摩擦。

这事儿得从2017年说起。

那时候,日照高新区正满怀激情地想要发展自己的高端制造业,尤其是汽车产业。

他们找到了一个合作伙伴,就是河北的中兴汽车。

说起中兴汽车,可能很多人不太熟悉,但它在皮卡车领域也算是个老牌子了,有一定的技术积累和生产经验。

当时双方一合计,觉得这是个绝佳的组合。

日照这边呢,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当地的国有企业高发集团可以出钱、出地、建厂房;而中兴汽车呢,就负责出技术、出产品、出生产资质。

你看,一个有钱有地,一个有技术有品牌,这合作听起来简直是天衣无缝,大家都觉得日照的“造车梦”马上就要实现了。

然而,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是有着巨大的差距。

合作一开始,各种问题就接踵而至。

最先暴露出来的是厂房问题。

八年拉锯终成空,日照造车梦碎,奇瑞皮卡成唯一生机-有驾

原本应该由高发集团提供的现成厂房,后来被发现存在违规建设的问题,结果不得不推倒重建。

这一下就耽误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也为双方后来的不信任埋下了伏笔。

但这还只是个开始,真正让这个项目陷入僵局的,是关于资产注入和评估的难题。

简单来说,成立合资公司,双方都要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折算成股份。

高发集团出的是真金白银和土地厂房,这些都好算。

但中兴汽车拿出来的是技术、品牌、生产资质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这到底值多少钱呢?

这就需要找一个专业的第三方评估机构来给个公允的估价。

问题就卡在了这里。

代表国有资本的高发集团,他们的首要原则是“确保国有资产不能流失”。

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工作纪律。

所以他们在评估这件事上,表现得极其谨慎。

他们提出了一个在商业合作中比较苛刻的要求,叫做“对赌条款”。

八年拉锯终成空,日照造车梦碎,奇瑞皮卡成唯一生机-有驾

这是什么意思呢?

打个比方,就好比高发集团对中兴汽车说:“你说你的技术值5个亿,行,我们认。但你得跟我保证,未来几年,用你这个技术生产出来的车,必须能给公司带来我们约定好的利润。如果达不到这个利润目标,那就说明你的技术不值5个亿,你得把估高了的部分用现金或者其他方式补给我们。”

这个要求,站在国有资产监管的角度,似乎是为了规避风险,可以理解。

但站在民营企业中兴汽车的角度,这就有点难以接受了。

做生意,尤其是在市场竞争这么激烈的汽车行业,谁能百分之百地预测未来的收益呢?

市场是瞬息万变的,充满了不确定性。

要求签下这样的“对赌协议”,在他们看来,不仅是对自己技术价值的不信任,更是把一个巨大的、不可控的经营风险强加到了自己头上。

更关键的是,那些第三方评估机构一听到有这么个复杂的“对赌”要求,也打了退堂鼓。

因为这大大增加了评估的难度和风险,万一将来公司经营不善,是因为市场原因还是技术原因,这笔账算不清,评估机构也怕自己被卷进纠纷里。

于是,没有评估机构愿意出具这份关键的评估报告。

就这样,事情陷入了一个死循环:没有评估报告,中兴汽车的技术资产就无法合法地注入到合资公司里;资产无法注入,合资公司的注册资本金就一直不完整;公司连最基本的资本金都凑不齐,后续的生产、研发、销售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双方为了这个评估问题,来来回回谈了无数次,但谁也说服不了谁,项目就这么一天天地被拖延下来。

八年拉锯终成空,日照造车梦碎,奇瑞皮卡成唯一生机-有驾

这背后反映出的,其实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思维方式和行事风格上的根本差异。

国有企业,它考虑更多的是“合规性”和“程序正义”。

每一个决策,每一笔开销,都必须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要经得起未来的审计和检查。

整个流程可能会很慢,但必须稳妥。

而民营企业呢,它更看重的是“效率”和“市场机会”。

在他们看来,时间就是金钱,市场不等人,必须快速决策,灵活应变,繁琐的程序和层层审批只会拖慢节奏,错失良机。

在这个日照的项目里,这种冲突体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在公司的日常管理上,高发集团派驻的财务人员严格控制着资金的审批权,每一分钱的支出都要走完漫长的流程。

而中兴汽车派出的管理团队则主张“总经理负责制”,认为应该给予经营层更大的自主权,以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

一个想“稳”,一个想“快”,双方的理念拧着劲,导致公司的决策体系非常混乱,很多事情都推进不下去。

八年的时间,就这样在无休止的博弈和内耗中被浪费掉了。

一个充满希望的项目,最终变成了一个烂尾工程。

八年拉锯终成空,日照造车梦碎,奇瑞皮卡成唯一生机-有驾

眼看着与中兴汽车的合作彻底无望,日照高新区也不得不另寻出路。

这时候,奇瑞商用车出现了,被当地看作是新的“救命稻草”。

奇瑞这次带来的,是一个更加务实的皮卡项目。

相比之前追求的轿车,皮卡车的市场定位更清晰,需求也更稳定。

奇瑞也给出了非常宏大的承诺,说项目投产后,能实现年产值270亿元,带动大量就业,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集群。

这对于沉寂已久的日照来说,当然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调整方向,转向更具现实意义的皮卡市场,这本身是一种进步。

但是,人们心里还是会有一个疑问:换了一个合作伙伴,之前导致项目失败的那些深层次问题,就解决了吗?

奇瑞的入驻,能否真正让日照的“造车梦”起死回生,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日照合资造车项目的失败,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生动且沉痛的教训。

它告诉我们,在国有资本与民营企业合作的时候,绝不是简单地把钱和技术凑在一起就行了。

更重要的是,要在合作之前,就建立起一套清晰、公平、高效的合作框架和管理机制。

必须充分认识到双方在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和目标追求上的差异,并通过制度设计来弥合这些差异,而不是放大它们。

如何平衡好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需求与民营企业的市场化运营效率,这不仅是日照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今天我们国家在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需要不断探索和解决的核心课题。

只有真正找到那个平衡点,让双方都能在合作中发挥出自己的优势,而不是互相掣肘,类似的“美梦变噩梦”的故事才不会再次上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