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加油站的会员卡,上一次积分还是去年。
我问他咋回事,是被消费主义的铁拳锤趴了,还是提前进入了低欲望社会?
他点开汽车APP,一脸神秘地把那个纯电里程的统计页面怼我脸上,说,你看,我这一个月95%的路都是靠电跑的,油箱里的油都快放一年了,上次加油纯粹是为了防止汽油过期。
你看,这就是当下最魔幻也最真实的一幕。
所谓的消费升级,很多时候是个伪命题;但“消费计算”的崛起,却是结结实实的大趋势。
尤其是在汽车这种大宗消费上,大家嘴上都想要诗和远方,但身体却无比诚实地选择了能省一块是一块。
混动车,特别是增程和插混,就是这股“消费计算”浪潮里,被推到风口浪尖的那个最靓的仔。
它解决了一个直击灵魂的世纪难题:我既想要纯电车的低成本,又想要燃油车的安全感,但我预算有限,不想养两台车,怎么办?
小孩子才做选择,成年人全都要。
混动车就是那个告诉你“你可以全都要”的渣男,但偏偏所有人都爱得深沉。
这背后的商业逻辑,扒光了看,其实特别简单,就是一场用户、车企和时代的利益博弈。
先说用户这头,账算得比谁都精。
现在油价动不动就“破八望九”,你开个燃油车,一脚油门下去,听见的不是发动机的轰鸣,是心在滴血的声音。百公里轻轻松松干掉一顿外卖钱,一个月下来,通勤成本高到让你怀疑人生。
而电呢?家里有充电桩,一度电几毛钱,就算去外面的公共桩,波谷充电也便宜得像白给。一公里成本不到一毛钱,什么概念?就是你开一天车,可能还没你中午喝的那杯奶茶贵。
这种成本差距,是碾压式的。
所以我们看到一个现象,大部分电混车主,只要家里能安充电桩,就恨不得把车焊在充电桩上,信奉“能用电,绝不加油”的原则。油箱?那只是一个应对极端情况的备份系统,一个“安全感装置”,跟飞机的黑匣子差不多,最好一辈子都用不上。
有人说,你这是图样图森普,买个混动车,背着个大电池,还背着一套发动机变速箱,又重又不环保,脱了裤子放屁。
这话对,但也不全对。
因为你忽略了中国特色的出行场景。
堵车。巨堵。永远在堵。
在一线城市,你每天的通勤,平均时速可能还不如隔壁老大爷的电动轮椅。这时候,燃油车最憋屈,发动机在低速蠕行中发出痛苦的呻吟,油耗蹭蹭往上涨。而电车,或者混动车的纯电模式,简直是如鱼得水,堵车?堵车我又不费油,电机安静得像个美男子,我还能开着空调听着歌,笑看旁边大哥的油表往下掉。
这就是为什么像岚图这种,上来就把梦想家、追光L这些车型的纯电续航干到三百公里以上的原因。
三百公里是什么概念?
意味着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充一次电,管一周。彻底把用车场景给纯电化了,把加油站从“必经之地”变成了“偶尔路过”。
这还没完,用户的另一个痛点是长途。
开纯电跑长途,尤其是在节假日,那不是自驾游,那是渡劫。服务区里充电桩比厕所位还紧张,一杯咖啡的充电时间变成了通宵排队。这种不确定性,是悬在所有纯电车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混动车怎么解决?简单粗暴。
没电了?我用油啊。
岚图梦想家那种综合续航一千五百公里的怪物,北京开到上海,中途甚至可以做到不进一次服务区。别人在为了抢一个充电桩大打出手的时候,你一脚油门,扬长而去,深藏功与名。
这就是混动车的核心价值,它不是最优解,但它是现阶段的最优“妥协解”。
它就像一个职场老油条。平时在办公室里喝茶看报(用电),屁事不花钱;关键时刻要出去拼刺朵(用油),又能立马抄家伙跟你玩命。突出一个灵活,主打一个鸡贼。
再来看车企这头,他们的算盘打得更响。
为什么现在几乎所有品牌都在疯狂上混动?
因为纯电市场太卷了,那已经不是红海,是血海。电池成本、技术路线、智能化差异,每一个点都可能让你一夜回到解放前。而且,纯电市场的天花板,短期内是可见的,它无法覆盖那些对长途有刚需、对补能便利性要求极高的用户。
这部分市场,就是混动车的天下。
对于岚图这样的国家队选手来说,做混动更是一种战略选择。一方面,它有东风集团几十年的造车底蕴,在发动机和整车调校上有积累,扔掉太可惜。另一方面,直接跳到纯电跟新势力们肉搏,风险太大。
所以,最好的策略就是“我全都要”。用一个能解决最大公约数痛点的产品,先把最广大的中间派用户给争取过来。
你看岚图的产品线,FREE、梦想家、追光,覆盖了SUV、MPV和轿车。它在告诉你,无论你是什么身份,有什么需求,我这儿都有一款混动车“喂到嘴里”,让你舒舒服服地从燃油时代过渡过来。
这套打法,就是典型的“快种快收”。先用一个足够好、没有明显短板的产品占住市场坑位,活下来,再图谋发展。毕竟,在今天这个车市里,活着,比什么都重要。商战就是拳击比赛,比的不是谁拳头硬,是谁更会抓节奏,在对手喘气的时候给他一记闷拳。混动,就是车企们打出的那记闷拳。
最后,我们把视角拉到整个时代。
混动车的爆火,本质上是技术成熟和消费理性的双向奔赴。
早几年的混动,要么是纯电续航短得像个笑话,要么是馈电状态下动力孱弱、油耗感人,体验非常割裂。用户开起来,总觉得像个半成品。
但现在呢?
电池技术上去了,能量密度更高,62.5度的大电池说塞就塞进去了。电控技术上去了,800V高压平台,5C超充,充电速度快得不像话,喝杯咖啡的功夫,电量从20%干到80%。
技术把体验的下限提得足够高,高到让用户觉得,我好像真的不需要再为那些1%的极端长途场景,去支付99%的日常高油耗成本了。
油价涨了。电价没动。钱包瘪了。
你还天天开着你那百公里十几个油的爹去上班?
图啥?就为了听发动机那点让你误以为是心跳的轰鸣声?
别闹了,成年人的世界里,省钱才是最大的体面。
所以,当一个开着混动车的朋友告诉你他好几个月没加油时,他不是在炫耀,他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一个用更理性的方式,来平衡生活成本和出行品质的新时代,已经来了。
而那些曾经被我们奉为圭臬的“驾驶乐趣”、“机械质感”,在压倒性的经济优势面前,显得多少有点像小布尔乔亚式的无病呻吟。
毕竟,把复杂问题扒光了看,能帮你省钱的技术,就是好技术。
至于那些还在纠结内燃机最后一个黄金时代的人,时代抛弃你的时候,确实连招呼都不会打一声。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