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当中国汽车产业的竞争已成红海,头部玩家的战线正从地面延伸至百米之上的天空。在这场关乎未来立体交通的宏大叙事中,小鹏汽车无疑是最高调、也最执着的“追梦者”。
在刚刚落幕的2025年小鹏科技日上,小鹏汇天再次抢占舞台中央。全新发布的远程飞行汽车“A868”,即将量产并已手握超7000台订单的“陆地航母”,以及堪称“石破天惊”的“高管先飞”计划,共同勾勒出其抢占“低空经济”赛道的清晰战略:将汽车产业的效率与用户思维,注入壁垒森严的航空领域。
这并非简单的“跨界造飞机”,而是一场深思熟虑的“打法移植”。正如我们在此前的分析《小鹏、吉利、广汽等车企“造飞机”,一场“降维打击”还是巨额学费?》中所指出的,小鹏正坚定地走在一条“C端科技化”的道路上,试图通过定义全新的产品形态和场景革命,将其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积累的强大“地面势能”,注入到规则森严的“天空秩序”之中。01 | 产品亮剑:从通勤工具到场景革命
小鹏汇天此次发布的两款核心产品,精准地诠释了其“C端科技化”的战略意图。
全新A868:让“城际飞行”成为可能02 | “我们先飞”:以生命为安全背书的终极解决方案
飞行汽车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汽车产业“效率至上”的文化与航空工业“安全第一”的铁律之间的根本性冲突。
航空业要求的“10⁻⁹/飞行小时”灾难性失效概率,是任何新入局者都必须直面的“柏林墙”。面对这一看似无解的难题,小鹏给出了一个极具冲击力的答案——“高管先飞计划”。该计划要求,在产品量产交付前,小鹏汇天的管理团队必须累计完成超过5000公里的飞行里程。
这并非一次营销噱头,而是一次深刻的文化宣言和一场极致的信任构建。它试图用最原始、最直观的方式回答那个终极问题:我们凭什么相信你造的飞机是安全的?在漫长而复杂的适航认证流程之外,小鹏选择以创始人与高管的生命为产品安全进行“肉身背书”。
5000公里,相当于从上海到迪拜的直线距离。这是一种将汽车行业的“用户体验”思维,创造性地应用于安全信任领域的尝试。它无法替代严谨的适航取证,但却在冰冷的规则与火热的市场期待之间,搭建了一座至关重要的情感桥梁。
03 | 生态降维:AI赋能下的跨界“组合拳”
此次科技日,小鹏首次明确了其“物理AI”战略,即通过统一的智能底层,打通AI汽车、人形机器人和飞行汽车三大领域。
这印证了车企入局低空经济的最大底气所在:技术同源性带来的“降维打击”。
通过与智能汽车、人形机器人共享自研的图灵AI芯片、AI鹰眼视觉系统和高性能关节技术,小鹏正在构建一个覆盖陆空多维场景的智能生态。这不仅能大幅摊薄研发成本,更重要的是,能够将经过数百万台智能汽车验证的AI能力,“移植”到飞行汽车上。这对于仍以“手工作坊”模式为主的传统通航产业而言,无疑是一次生产范式的革命。
04 | 结论:不止于“造飞机”,更在于“定义规则”
小鹏汇天在2025年科技日上的一系列动作,清晰地表明其正加速执行一套差异化的竞争战略:
相较于吉利沃飞长空遵循航空工业传统的“长期主义”路径,小鹏更注重用爆款产品快速引爆市场,抢占用户心智。
它展示的不仅仅是All-in的决心,更是一套从产品定义、安全背书到生态构建的完整商业逻辑。
毫无疑问,高昂的价格、法规的完善以及基础设施的匮乏,决定了飞行汽车在短期内仍是少数人的“游戏”。但小鹏正通过“陆地航母”这样的创新产品形态,试图撬动一个全新的细分市场,并以其强大的效率意识和用户思维,倒逼整个产业链加速成熟。
未来的赢家,将是能率先将航空的极致安全文化与汽车的规模化效率、智能化体验成功融合的“新物种”。小鹏正极力证明,它不仅想成为这个“新物种”,更渴望主导这场未来立体交通“新规则”的制定。这,才是这场跨界博弈中最激动人心的部分。
#低空经济#eVTOL#小鹏汇天#A868#陆地航母#小鹏科技日--END--
你的“点赞”和“在看” 对我们很重要
点亮星标,精彩内容不错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