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在俄罗斯火了,但“锈穿”问题让人头疼,价格低也不敢买?这背后到底啥情况,听说有些改进了,但你敢信吗?
有一说一,这两年在俄罗斯开中国车的场景真不少。老外走进展厅,看见奇瑞、哈弗、吉利一排排新车,价格还不算贵,跟以前雷诺、大众、丰田那些西方牌子一比,简直像是“白菜价”。
不少俄罗斯人本来还犹豫,这一波制裁闹得老车厂停工,新车荒得让人发愁,想买车也没啥选择。中国车企趁机杀进来,直接把市场份额干到了50%多,经销商们都快乐疯了,换了新招牌,开了新店,连出租车队都一波波换上了国产车。
但是呢,甜头吃着舒服,隐痛也没少来。俄罗斯冬天能冷到零下三十度,路上撒的化雪盐全是“金属杀手”,车子底盘每天泡盐水,钢板只要偷工减料点,没两年就生锈穿洞。
有些人说,中国车的工艺还不太懂俄罗斯这套环境,钢板镀锌做得薄,电泳涂层也省了,注蜡环节还敢不做,结果就是车子用得快,用得久就闹心。
其实早2023年就有苗头了,那时候投诉还没这么扎眼。结果到了2024年年底,媒体联合检测机构把17个中国品牌挨个做了破坏性测试,直接把问题摊在桌面上。
测试报告一出来,差评如潮:用了一年半,底盘和门板就锈得能看见,漆面鼓包,悬挂臂松动,排气管焊缝裂开,电子设备遇上低温直接罢工。出租车司机更是有话说,天天跑盐路,车子半年不到底盘就点花,养车成本飙升,修起来比新车还贵。
关键是,这不是拍脑袋瞎说,报告连实验室盐雾模拟都做了。中国车钢板24小时变色、锌层掉得快,德系车呢?涂层一点没事,纹丝不动。发动机寿命统计也扎心,中国品牌五到七年就开始烧机油、出故障,德系欧美车养得好能跑十几二十年。
低温测试一做,冷启动难,电子系统黑屏,导航失灵,中控大屏直接罢工。俄罗斯人买车讲究耐用,便宜没好货,这下中国车口碑直线下滑。
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在吐槽,市场份额还是占着。毕竟价格摆在那儿,买新车还是中国牌子多,德系日系能选的不多。可问题是,锈蚀和品质短板让不少消费者开始犹豫,“买得便宜,用得贵”,谁愿意当小白鼠?
更别说出租车队这些高强度用车的,要求本就高,车子不扛造,直接影响生计。
说到这里,中国车企也不是没动作。2024年初奇瑞、长城、比亚迪这些头部品牌都开始升级生产线。钢板换成双面镀锌,电泳涂层加厚,注蜡变成标配,机器人喷得均匀。吉利还引进了阴极电泳技术,漆膜附着力明显加强,门梁柱全覆盖,防锈性能有提升。
拉马克中心又做了复测,发现新工艺车四年下来锈蚀明显减少,发动机八年稳跑没大修,经销商还敢推12年防锈保,消费者心里总算踏实点。
不过升级也不是白来的,成本涨了20%,低端车利润薄得可怜,价格优势没以前明显。有些配件本地化率提高到50%,但供应链还在磨合期,维修等件时间拉长,体验感一时没跟上。出租车队反映冷启动有所改善,电子芯片还是有点拉胯,低温表现还需迭代。
高端市场还被欧美残余品牌分走一截,中国车主要优势还是在中低端和性价比区间。
总的来说,这一波中国车在俄罗斯市场是靠价格切入,质量短板暴露后被狠狠上了一课。补救措施已经在路上,后续工艺升级、材料改善、适应本地环境这些都在慢慢补齐。
俄罗斯市场特殊,制裁之下本地车企也难顶,中国品牌“填空”成了主力,但也要背锅,服务和口碑都得自己扛。
谁都想捡便宜买辆新车,但真到用起来才发现,耐用性和适应能力才是硬道理。中国车企这次算是被俄罗斯的气候和用车习惯扎实地“教育”了一把,技术升级阵痛在所难免,未来能不能凭品质站稳脚跟,还得看能不能把防锈和基础工艺补上这一课。
欧洲澳洲市场也都在看着,俄罗斯是试金石,下一个战场也许更难玩,谁能玩得好,咱们拭目以待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