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用车社又来侃车啦!
今天咱不聊香车美女,就来扒一扒车界那些“宫斗戏”——自吸与涡轮增压,这对宿敌!
想当年,自吸发动机,那绝对是汽车圈的元老级人物,资历老、还抗造,好比咱村那老黄牛,一辈子没啥娇气病,套上犁就能下地。
可眼下呢?
大街小巷跑的,十之八九是带“T”的,涡轮增压车,那叫一个风生水起。
这到底闹的是哪出?
难道老实本分就活该被拍在沙滩上?
先说说4S店里那些舌灿莲花的销售。
他们嘴里,1.5T的机头,劲头直逼过去的2.4L自吸,油耗还少烧两成!
这话,谁听了不眼馋?
再瞅瞅角落里那辆自吸老款,唉,真是一曲“新人笑,旧人哭”。
自吸发动机,说白了,就是靠活塞运动的天然抽吸力来运作。
构造简明,出故障的几率低,对油品也不挑剔,加92号就能撒欢跑。
用咱们土话说,就是“省心”。
只是,它有个致命伤——上了高海拔,动力像泄了气的皮球。
我一朋友,在藏区开了家租车行,十年前,进藏全是自吸越野,稳稳当当。
如今呢?
全换成了涡轮增压。
问他缘由,他苦着脸说:“自吸在四千米往上的地方,喘得比我都厉害!客户天天闹,脑瓜仁儿都疼!” 这话可谓一语中的,戳中了自吸在高海拔的软肋。
高海拔地带空气稀薄,自吸发动机进气量不足,动力自然大打折扣。
涡轮增压就不一样了,它自带“增压泵”,能强行把空气灌进发动机,弥补高海拔空气不足的缺憾,保障动力持续输出。
所以,在西藏那种地方,涡轮增压绝对是“用了都说好”。
当然,除了高原反应,还有银子的因素。
咱们的排量税政策,摆明了是冲着大排量自吸来的!
动力相仿的车,2.0L自吸的税,比1.5T涡轮增压要高出一大截。
对于精打细算的主儿来说,这笔账必须捋清楚。
省下的税钱,够跑三年油了,涡轮保养贵点,捏鼻子认了。
正如《韩非子·十过》所言:“积羽沉舟,群轻折轴”,看似微小的税务差距,日积月累,也会成为压垮消费天平的重要砝码。
按照老百姓的理儿讲,那就是:“细水长流,省到就是赚到!”
再者,当下年轻人,追求的就是风驰电掣的快感。
试驾完涡轮增压的车,那突如其来的推背感,就跟磕了药一样,谁还愿意忍受自吸的“慢三拍”?
涡轮增压的爆发力,简直像“潘多拉魔盒”,一旦开启,就难以自拔。
而且,现在涡轮增压技术日臻完善,寿命基本与发动机同步,优质润滑油的普及,也降低了养护成本。
由此,涡轮增压车型越发走俏,也就不足为奇了。
然而,世事难料,峰回路转。
正当人们以为自吸要彻底凉透的时候,它却悄然“逆袭”了!
2023年,自吸车型在市场上的占有率竟呈现上扬态势,回升至41.7%。
这说明什么?
这表明自吸并未被彻底判死刑,它仍在默默积蓄力量。
自吸凭什么能“起死回生”?
首当其冲的,便是网约车市场,这是对车辆耐久性的严苛考验。
日产轩逸典,凭借着皮实耐用的口碑,在网约车界日均跑出23万单,将一众涡轮增压车型远远甩在身后。
这印证了什么?
这印证了在追求极致可靠性方面,自吸仍具备无法撼动的优势。
再者,丰田、马自达这些技术流,也没闲着。
他们以热效率超40%的自吸引擎为基础,搭载混合动力系统,愣是将油耗降到了低于涡轮增压的水准。
这可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谁说自吸就一定费油?
更出人意料的是,保时捷911 GT3,采用9000转自吸发动机,在纽北赛道上创下了比涡轮增压版本更快的圈速!
这又说明什么?
这进一步揭示了在追求极致驾控感受的领域,自吸依然占据着一席之地。
保时捷911 GT3,可不是等闲之辈!
它堪称汽车工业的璀璨明珠。
它以一台自吸引擎,雄辩地证明了自吸的潜能远未枯竭。
所以说,涡轮增压的盛行,是政策导向、成本考量以及人类对速度渴望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自吸的复苏,则揭示了汽车世界亘古不变的真理:没有绝对完美的技术,只有权衡利弊后的选择。
恰如《菜根谭》所言:“ path is not always smooth, but the persistent will reach the destination.”
就像咱过日子,不可能事事如意,唯有不断调整与抉择。
眼下,电动化浪潮滚滚而来,内燃机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这场自吸与涡轮增压的“内战”,胜负的天平,似乎不再那么重要了。
归根结底,座驾这玩意儿,最重要的还是驾驶乐趣。
无论是自吸还是涡轮增压,只要开着舒坦,满足你的需求,便是良驹。
你钟情于哪种引擎?这还真是“青菜萝卜,各有所爱”的事儿。
今儿个,用车社想问问各位,让你选,你更中意自吸,还是涡轮增压?
请在评论区留下你的选择和理由,咱们一起唠嗑!看看谁才是真正的懂行家!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