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星崛起?吉利沃尔沃合资品牌,或将复制极越成功路径

今天咱们来聊一个汽车圈里挺让人想不通的事儿。

有一个汽车品牌,说起来头和脸都挺大,背景也硬实。

它是谁呢?

是那个以安全闻名世界的沃尔沃,和咱们国内的汽车大集团吉利,两家一起合伙搞出来的,名叫“极星”。

极星崛起?吉利沃尔沃合资品牌,或将复制极越成功路径-有驾

按道理说,有这么两位实力雄厚的“家长”,这个品牌应该不愁吃不愁穿,在市场上顺风顺水才对。

可现实情况却让人大跌眼镜,尤其是在咱们国内市场,简直可以用惨淡来形容。

根据数据,今年上半年,整整六个月的时间,极星在全中国一共就卖出去了67台车。

您没看错,就是六十七台,这个数字少得让人有点不敢相信,可能还不如一些大城市里一家4S店一个月的销量。

但奇怪的是, همین个品牌拿到全世界范围去看,业绩又还不错,上半年全球卖了三万多台。

这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反差,一边是在国外卖得风生水起,另一边是在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却几乎没人买账。

这就引出了一个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这个流着所谓“北欧血统”,却在中国制造的极星,到底是怎么了?

它为什么在中国就卖不动呢?

想把这个事儿弄明白,咱们得先从老百姓最关心的一点说起,那就是价格。

现在中国的汽车市场竞争有多激烈,大家都有体会。

为了能多卖点车,活下去,各大车企都在拼命地降价,用性价比来吸引顾客。

极星崛起?吉利沃尔沃合资品牌,或将复制极越成功路径-有驾

这就导致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国外的品牌,它们同样一款车,在中国卖的价格,要比在它们自己国家卖得便宜不少。

咱们可以举两个很实在的例子来看看。

比如德国大众的ID.6这款电动车,它在国内的官方指导价是二十多万起步,但实际上去店里买,基本上还能再便宜个五六万,也就是说,实际成交价可能都不到二十万。

可就是这么一模一样的车,要是放在德国本土卖,价格一下子就跳到了折合人民币四十六万多。

这么一算,里外里的差价差不多有一倍还多。

这个差价大到什么地步呢?

一些头脑活络的德国车商甚至都开始研究,怎么能从中国把大众车买回去,再到德国去卖,这中间的利润可比他们从大众德国公司直接拿车要高多了。

这就等于说,咱们中国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充分的市场竞争,让咱们的消费者享受到了实惠。

再看一个例子,就是原来英国的牌子,后来被咱们上汽集团收购的名爵MG。

按说这牌子回到了英国老家,总得给当地人点特殊照顾吧。

但事实恰恰相反,拿名爵ES5这款车来说,在国内搞活动的时候,最低十万出头就能拿下。

极星崛起?吉利沃尔沃合资品牌,或将复制极越成功路径-有驾

可这车运到英国去卖,价格直接就变成了三十一万多人民币起步,高配车型甚至接近四十万。

这中间的差价都快达到三倍了。

这些例子都清楚地说明了一个事实:因为我们国家有完整的汽车产业链和巨大的市场,所以我们有能力把汽车的成本做得更低,让“中国制造”的汽车在全球都非常有价格优势。

了解了这个大背景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极星,就会发现它的做法是多么的与众不同,甚至可以说是背道而驰。

当别的品牌都在利用“中国制造”的优势来降低成本、降低售价的时候,极星却玩起了“价格倒挂”。

什么意思呢?

就是它在中国工厂生产出来的车,在中国卖得竟然比运到遥远的欧洲去卖还要贵。

就拿它的主打车型极星3来说,在中国,一款双电机长续航版的官方定价是69.8万元。

可就是这款车,在欧洲的售价是8.99万欧元,按照现在的汇率算下来,大概是62.5万元人民币。

大家看明白这个账了吗?

同一辆车,从中国的生产线下来,不在中国卖,而是费时费力地装上大船,漂洋过海运到欧洲,卖得反而比在中国本地市场便宜了七万多块钱。

这种定价策略,对于咱们中国的消费者来说,是很难理解和接受的。

极星崛起?吉利沃尔沃合资品牌,或将复制极越成功路径-有驾

咱们买东西都讲究个货比三家,图个物有所值。

花将近七十万去买一辆极星3,这个预算已经有很多非常好的选择了。

比如,可以直接去隔壁的沃尔沃店里,这个价格足够买一台刚刚经过大幅度降价的旗舰SUV沃尔沃XC90了,那无论是品牌影响力、车内空间还是开出去的面子,都要比极星这个新品牌强上不少。

所以,极星在国内卖不出去,真的不奇怪,这已经不是车子本身好不好的问题了,而是从最开始的定价上,就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完全没有看清楚中国市场的真实情况。

那么,问题又来了,极星的管理层为什么会制定出这样一个看起来如此不合常理的战略呢?

这就得从这个品牌的根子上找原因了。

极星这个牌子,虽然是吉利和沃尔沃合资的,但从一开始,它的主导权,包括研发、设计和品牌方向的制定,都牢牢地掌握在欧洲的团队手里。

他们的运作模式是这样的:由欧洲团队来构思这辆车应该是什么样子,应该有什么样的风格,然后把设计图纸和各种要求,交给中国的工厂来负责具体的生产和组装。

这个模式听起来好像是强强联合,能结合欧洲的设计理念和中国的制造效率。

但问题就出在了品牌定位上。

欧洲团队给极星设定的目标非常高远,他们想把极星打造成一个“独立的高端电动汽车品牌”,而且他们心目中的对标对象,竟然是保时捷。

极星崛起?吉利沃尔沃合资品牌,或将复制极越成功路径-有驾

这就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保时捷是什么样的品牌?

那是经过了几十年赛车文化的沉淀和豪华市场的考验,才建立起来的品牌形象。

你一个刚刚成立没几年的新品牌,凭什么一上来就要跟人家看齐呢?

消费者又凭什么要为你的这份自信来买单呢?

这种不切实际的定位,直接导致了它过高的定价。

更关键的是,这种以欧洲为中心的思维方式,不仅让它的价格脱离了实际,也让它的产品配置跟不上中国市场的节奏。

现在国内的消费者买电动车,特别看重智能化的体验,比如车里的大屏幕流不流畅、语音助手聪不聪明、各种软件应用多不多。

而极星在这方面,恰恰是短板。

它的车机系统一直被人说反应慢、功能简单,和咱们国产的新势力品牌比起来,体验上差了一大截。

为了弥补这个短板,他们后来还特地跟魅族手机的母公司合资成立了一个新公司,叫“极星时代”,就是想把车机系统搞好。

但可惜的是,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家合资公司在今年四月份就停止运营了,中国区的总经理等一批高管也相继离职,这背后反映出的,正是内部战略的混乱和失败。

说白了,极星在中国的困境,是一个典型的因为不了解市场、不尊重市场而导致的失败案例。

它的欧洲团队固执地用他们自己的眼光和标准,去打造一款他们自认为“高级”的汽车,却完全没有认真研究过,中国这个全世界竞争最激烈、变化最快的市场,这里的消费者到底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他们想当然地以为,只要挂上“北欧设计”和“沃尔沃技术”的牌子,就能在中国卖出高价,但现实最终证明,这种想法是行不通的。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