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史上最大裁员:3万人离职背后,豪华车巨头的转型阵痛一位在奔驰工作了三十年的中层经理,上个月收拾办公桌时发现了一封特殊信函。公司给他开出了超过400万元人民币的遣散费,前提是他必须自愿离开这家他效力半生的企业。
这不是个例。2025年10月,梅赛德斯-奔驰启动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裁员计划,截至目前已有约4000名员工接受遣散方案离职,而最终目标是让约3万名员工自愿离职。
高额补偿背后的无奈
奔驰此次裁员采取了“高补偿+自愿退出”策略。补偿方案根据职级和工龄采用梯度设计,资深管理人员最高可获得50万欧元(约合413万元人民币)的补偿金。
公司还设置了“加速奖金”,激励员工尽早做出决策。在中国市场,甚至有被裁员工可获得“N+9”甚至“N+11”的赔偿方案。如此优厚的条件,表面上看似“良心企业”,实则暴露了奔驰面临的严峻压力。
业绩下滑的残酷现实
奔驰的困境从其财务数据中可见一斑。2025年上半年,公司销售收入为663亿欧元,同比减少8.6%,税后净利润仅为27亿欧元,比去年同期大幅降低了55.8%。
销量方面同样不容乐观。2025年前三季度,奔驰全球累计销量为160.16万辆,同比减少9%。 其中最令人担忧的是,奔驰在其全球最大单一市场——中国的表现。2025年上半年,奔驰在华累计销量仅29.32万辆,同比下滑14%,成为其全球跌幅最高的市场。
电动化转型步履维艰
在传统燃油车市场受挫的同时,奔驰在电动化赛道上的表现更是落后于竞争对手。2024年,奔驰纯电车型全年交付量仅18.51万辆,同比大跌23%。 2025年上半年,奔驰纯电动车销量继续下滑至8.73万辆,同比下降14%。
对比宝马,奔驰在电动化领域已经明显掉队。2024年宝马纯电车型销量达42.6万辆,同比增长13.5%,占其总销量的17.4%。而奔驰纯电车型销量占比仅为9.3%,不及宝马的一半。
“德国制造”的成本之困
奔驰的困境,本质上是传统豪华车企在全球新能源时代下的结构性矛盾。作为一家百年德国企业,奔驰长期依赖高成本、高溢价、高利润的运营模式。
据财报显示,奔驰每名员工的年均薪酬及福利支出超过12万欧元,远高于中国新势力车企的平均水平。 这种“贵族式”运营在燃油车时代尚可维持,但在电动车时代却成为沉重负担。
裁员背后的深层战略
面对重重压力,奔驰计划到2027年通过外包决策、不填补空缺职位以及遣散费等方式,每年节省约50亿欧元的成本。 这些资金将重新用于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
与此同时,奔驰并未放弃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公司宣布将在2027年前推出36款新车型,其中17款为电动车型,并计划推出7款中国专属车型。 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董事会主席康林松曾强调:“更深入地扎根中国、‘更中国化’是梅赛德斯-奔驰20年来深耕中国市场的初心。”
传统车企的集体阵痛
奔驰并非唯一面临转型压力的传统车企。大众汽车集团早在2024年12月就宣布,到2030年将裁员超3.5万人,约占员工总数的四分之一。 整个欧洲汽车行业都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阵痛。
当一位月薪近8万元的奔驰管理者拿着400多万元的补偿金离开时,他或许是幸运的。 但在这场百年汽车产业的大变革中,奔驰能否成功转型,让“三叉星徽”在电动化时代继续闪耀,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问题。
从依赖发动机的轰鸣,到转向代码与数据的驱动,奔驰的裁员计划只是传统豪华车企艰难转型的一个缩影。在电动化与智能化的浪潮中,没有哪家企业能靠历史光环永续辉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