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6年1月1号开始,要在国内路上跑的燃油车,油耗得控制在每百公里2.57升到4.7升之间。这一新规一出台,像轩逸、哈弗H6这些热门的油车都集体超标了。车厂们要么出钱买积分(每辆车的成本就涨了3000到4500块),要么就干脆停产,真是挺尴尬的局面。
电动车也不能太费电,1.09到2.71吨车型每百公里的电耗得控制在13.92千瓦时以内,否则就得被淘汰,10%的低效电车会被扼杀。这个政策压得车厂们不得不做选择,要么大力减重加混动,要么就拼命搞安全快充,死磕技术。
别着急,大家,看完这篇文章,你就会明白油电之争的真正答案了!
一、这个政策的重点所在
在2026年1月1日之前,新推出的燃油车型将按照整车重量进行分档,设定油耗的限制标准,确保油耗指标符合规定。
≤1.09吨的车型,百公里油耗不得超过2.57升。目前的卡罗拉是5.5升,轩逸则是5.94升,大多都超过了这个标准一倍多。
1.09到2.51吨的车型,油耗得控制在3.3升以内,可哈弗H6的实际测试油耗在6到8升之间,得把油耗降低大概一半才行。
超过2.51吨的车型,油耗得在4.7升以下,像坦克500油耗11.19升,那基本就得凉了,要不就得退市了。
没达到标准的车企,要么得买新能源积分,每分是3000元,或者交罚款,这样一来,每辆车的成本就会多出3000到4500块钱。
新国标关于电车安全的规定,得在2026年7月1日开始强制执行GB38031-2025标准,要求电池热失控后必须在60分钟内不发生起火或爆炸(比之前的标准5分钟要长得多)。还新增了底部撞击测试(用150J钢球撞击)和快充循环的安全要求,结果大约有30%的中小型电池厂可能会被淘汰掉。
购置税减少:从2026年开始,新能源车的购置税会减半(比如30万以内的车,最多能省1.5万),在2025年底之前仍然享受免征政策。
第二部分,关于车企之间的角逐。
关于油车自我救赎的三个诀窍:
混动化趋势明显,插电式混合(PHEV)和增程式成为转型的主打选择(比亚迪DM-i的油耗达到3.8L100km,理想L7在满电状态下油耗仅为2.58L);
轻混技术逐渐普及,48V轻混系统有望成为燃油车的标准配置,比如长城的Hi4-T技术就算是一个例子。
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减重,比如钢铝混合车身能减掉10%,但这样一来油耗也就只下降了5%到7%,单靠它可不太够达到目标。
电动车技术大比拼:
顶尖电池企业把持市场,宁德时代和比亚迪都符合新国标要求,小型厂商研发投入猛涨,压力山大。
单踏板操作受限制了,从2026年开始,出厂时不再默认“松油门刹停”,得得踩刹车踏板才能停(像特斯拉的“保持模式”还得自己手动开启呢)。
积分压力倒逼转变:大众、丰田等燃油车依赖超过60%的品牌,要是还没有推插混或纯电的车型,就得花高价买积分(到2026年,新能源积分比例要达48%)。
第三部分:消费者的取舍
花费清单(以25万级别车辆五年使用为例):
电车五年总花费大概是19.75万:购车价为28万(补贴之后)减去能源费1.35万,再加上保养费0.2万,最后减去残值回收的9.8万。
油车五年的总花费大约是23.95万:购车费为25万,加上能源支出9万,再加上保养费1.2万,最后减去残值回收的11.25万。
电动车比油车少花了4.2万块,按每年跑不到一万公里的情况下,油车反而更合算呢。
如果你想出行更加灵活,减少油钱的支出,或者环保意识强烈,考虑一下电动车可能会是个不错的选择。
选电动车的话,适合南方哪些城市,日常上下班路程超过50公里,还能方便在家里充电(每百公里电费大概8块钱,用谷电),另外如果是在限牌城市,绿牌的价值可是超九万的呢。
挑插混或者增程车的话,北方那些寒冬特别冷的地区,发动机能当热源保障续航能力;还有就是经常跑长途、高频次用车的用户,比如理想L7,亏电状态下油耗大概是7.4L。
选择燃油车的话,打算三年内换新(残值率大概在60%-70%),且没有方便的充电条件。
维保方面存在点风险,电动车保修结束后,三电维修费用中位数大概在2.3万,电池更换的话要6到12万左右;而油车每年的保养费大概在2000到3000元。
行业里头开始经历一轮大洗牌,整体格局正在变得不一样。
燃油汽车市变得有点不景气了,10万以下的低价燃油车可能会退出市场,售价可能会上涨2万到3万元。纯油车、纯电动车和混合动力的比例也发生了变化,从之前的433变成了145。
自主品牌开始反击啦,逐渐占据了市场的主导位置。
比亚迪DM-i和理想的增程式车型趁着政策利好,抢先一步占领了市场份额。
长城和奇瑞都在加快推出像Hi4-T这样的插混技术,走得还挺快的。
供应链重整正在进行,40万家汽车服务门店得要转个弯,新能源售后体系变得更封闭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