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专家扔出一份报告,说电动车比油车污染更严重,这一言论一出,就像在热锅里撒了一把盐,瞬间炸开了锅。骂声一片,但如果我们只凭口号和情绪上头,未免太轻率了。不如咱们温温火,细致地把这笔环境账算一算,看看到底谁脏谁净,是“真环保”还是“假面具”。
首先看用车环节。电动车“零排放”,是很多人追捧它的招牌优势。城市道路上没有了尾气,天然比堵车时被油车尾气呛得怀疑人生好上许多。可你真以为“零排放”?其实,只不过排放被转移了地点——从我们的鼻孔底下,挪到了远在千里之外的火力发电厂。中国境内,煤炭仍然主宰电力江山。全国六成电来自煤电,每发一度电就排放六百克二氧化碳。换算下来,一台普通中型电动车,每百公里要消耗十五度电,也就是排十五公斤二氧化碳。相比现在同级别油车大约二十公斤,电动车账面上确实能低三成排放——但这三成,值不值得乐观鼓掌,还得往下看。
我们再把目光转到造车。电动车,人人都知道电池是灵魂,可这块电池,也是“污染巨兽”。一块八十度的锂电池,从矿山开采、冶炼、运输到最后装到车上,平均会排放八吨二氧化碳。与油车主机加变速箱全生命周期的四吨对比,电动车在起跑线上便先“背了一颗炸弹”。有些人喜欢引用德国的数据,说人家那边绿电多,电动车全周期排放比油车低四成,证明技术进步就是环保进步。但遗憾的是,“德国经验”搬到中国,水土不服。因为我们的绿电不到三成,大量光伏、风电卡在西北,送不到用电高峰的东部大城市。夜里大家下班回家,一窝蜂地插上电动车充电头,电桩背后拉的还是煤电。
但污染还不仅仅是二氧化碳。锂、钴、镍这些珍贵金属的开采,往往留下满目疮痍的土地,和大量含有重金属的废水。而这些电池的回收难度又相当高。目前,中国的电池回收体系刚刚起步,能被正规企业回收的不到三成。剩下的旧电池,有的干脆被丢弃,有的落到小作坊用酸液简易处理,重金属渗进地下水,污染比汽车尾气更隐蔽、更狠毒。这种“隐身”污染,是全社会即将面对的新麻烦。
解决办法其实也不复杂,无非三条路。第一,白天充电,尽量用上太阳能;第二,电池工厂往水电充足的西南迁移,比如四川、云南的做法就是很有前瞻性;第三,建立押金回收体系,让旧电池有路可走,而不是在某个维修站里躺到天荒地老。这样电动车才有资格和油车说“我更环保”。
话分两头说,油车也绝非无辜。石油炼制、运输、燃烧的全过程,每升油都排出两公斤二氧化碳。市区车辆一堵,三元催化温度降,很多有毒气体就直接排放了。这些污染大家都能亲眼见到、鼻子闻到,只是多年来习惯罢了。
把所有环节合起来算个总账。如今在中国,电动车整体排放的确低于燃油车,尤其是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尤为明显。但优势并不一下子拉开,广告上说得“绿色无敌”,其实离现实还差一截。决定性因素主要有三:国家电力结构有多“绿”,电池能用多少年,以及报废回收是否到位。如果这三样做得好,电动车才真的可以碾压油车,不然只是把“脏手”换了个地方。
买车前,不妨先探一探家门口的小区充电桩,问问电到底来自哪里,再查查本地绿电占比,“零排放”三个字,背后其实藏着许多未知。别一头扎进环保梦里,真正的清洁,从每一次理性的充电选择开始。打赢这场“绿色战争”,光靠换标签可不够,只有账算清,路才走得明白。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