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9月销量榜单那会儿,我差点怀疑自己眼睛出了毛病——凯迪拉克CT6,才卖了33台!
三十三辆,连我家隔壁小卖部的手办都比这热销。
这数字扎心得让人想笑又想哭:买车?
不,是自个儿给自己挖坑。
说起CT6,那可真是段情怀。
记得当年我抱着激动和忐忑掏钱入手它的时候,脑袋里全是“5米2的大块头+3米1轴距=C级价位D级待遇”的美梦。
结果现实狠狠打脸,这溜背设计看着帅呆了,可后排空间狭窄成啥样呢?
跟老妈吐槽过,“你这顶棚低得像咱村口那老屋门槛”,她一听乐了:“这车外表那么大,怎么坐进去反倒压抑?”
每次带亲戚出去,都被嫌弃脖子快碰天花板,好家伙,这种反差感,比那些广告吹嘘的宽敞舒适还刺激。
新款上居然把MRC电磁悬挂给砍了,我一个朋友开玩笑说:“买这么贵的车,还不给点高科技,你这是让我开马车吗?”
厂商直接甩锅式回应,让消费者咋整?
靠几条镀铬装饰和大轮毂糊弄过去?
豪华品牌寒酸到这个地步,也真是绝了。
不过,说到底,这销量崩盘也不是光产品问题。
朋友圈里提凯迪拉克,人们第一个跳出来骂“三缸发动机”“油耗吓死人”,还有直言“奔驰E级才有面子”。
说白了,豪华车就是要身份认同感,对吧?
别人一瞅牌子就能知道你牛逼在哪。
但凯迪拉克在BBA和雷克萨斯、沃尔沃夹缝中挣扎,没有鲜明标签,没有魅力,只能活成透明人。
33台销量,就是市场对它最冷酷无情的判决书——没人记得,更别提爱慕。
去懂车帝搜新款资料,一翻页面愣住:官方信息迟迟没更新,全靠网友七嘴八舌猜价格。
这营销策略简直堪称放羊计划——潜在客户找不到靠谱消息,自然跑去投奔竞争对手怀抱。
不夸张地讲,现在消费者怕摸黑买东西多过怕产品缺陷,有时候信息缺失毁掉生意比质量烂还毒。
新能源来势汹汹,把传统燃油轿车像CT6这种推到了风口浪尖。
一帮年轻人追逐智能化、电动化,从超大屏幕到自动驾驶,各路高科技统统拿下。
而我们的老伙计呢,再怎么吹底盘扎实、隔音好,在炫酷内饰前显得古董味十足。
我试驾完新能源回头再开CT6,就觉得自己穿越时空回到了上一代手机时代:耐操但土气。
年轻群体自然挑剔,不吃这一套,新用户断层就在眼前摆着呢。
其实,看见那惨淡的33台,我一点惊讶没有,但心疼是真切。
如果时间往前拨五六年,当年那个MRC悬挂稳健通过减速带、皮质座椅细腻柔软,每次落座都有仪式感……如今这些仿佛成了一场烟花,美丽却短暂。
一辆只盯着肌肉数据、不顾用户体验与市场变迁交织裂痕的车型,要撑起品牌重任,无异于缘木求鱼。
不少朋友私下调侃,“买凯迪拉克像捡漏,但同时也冒风险。”
当初美国梦照进现实,如今竟沦为街边不起眼的小招牌,多么讽刺。
如果厂家依旧迷恋“大块头+溜背”组合拳,却忽视真正关乎体验和认知的问题,不出几年恐怕只能干瞪眼,看曾经骏马摇身一变废铁一堆。
深究本质,这是汽车行业转型期典型案例:靠历史荣耀撑门面,不敢紧跟时代节奏,全方位升级滞后。
从产品品质不足,到品牌形象乏力,再加上宣传混乱,每环扣击销售神经。
不止如此,还有连锁效应,比如信心破产、新客难吸引,以及整体口碑坠谷等隐性伤害,都让修复难度陡增。
聊体育圈,一个篮球明星最近训练态度松散,被媒体猛批。
他原本被寄予厚望,却连续几场表现平庸,让球队战绩岌岌可危。
这画面多少像极了CT6—潜力无限但执行太弱,总是在关键时刻失误。
球迷呼唤战术调整,可最终还是靠球员自身站出来扛责任。
同理,一个汽车品牌如果总停留在光辉过去空喊未来,又怎可能赢观众欢呼?
最后,说句轻松话,看见33台的数据,我忍不住想象弹幕飞舞:“兄弟,这成绩连半赛季替补都算不上!”
、“凯迪拉克这是故意降维打击吗?”
网友嘛,总喜欢用放大镜盯别人家的芝麻丢三落四,对自家西瓜却熟视无睹。
不过坦白讲,对于这样一个曾令许多人魂牵梦绕,如今却暗淡如灰尘的名字,我们还是抱点期待,希望哪天能洗心革面,上演逆袭戏码。
不知道届时,会不会有人还记得今天这段苦涩故事?
所以,你怎么看呢?
一家号称美式豪华旗舰的新星,为啥跌成现在这样怪胎孤灯,只卖出区区几十辆,是因为技术落后、还是文化错位?
或者根本没人愿意为所谓“大尺寸”和“溜背造型”埋单,而真正需求早已换频道去了下一代新能源阵营……欢迎留言讨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