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个我亲耳听到的小插曲——上周跟一家做商用车的零部件供应商老王聊天,他吐槽说:哎,这新能源车型更新迭代这么快,咱们备货都跟不上,坏了配件哪儿找去?他话里那焦虑,比电视新闻里那些大趋势来得具体多了。
截止2024年,中国商用车保有量差不多4390万辆,听着挺吓人吧?但你细想,年销量不足90万辆的现实,告诉你这是个存量博弈的圈子,不是增量风口了。我自己心算了一下,在十五五期间,年销量保持在400万到450万辆的区间,别指望有2020年那种峰值了。这个区间里,竞争就像挤牙膏一样,空间很有限。
李明提到的市场压力我很能感同身受。燃油和新能源轻卡价格比高峰期降了25%到34%,车企的日子不好过。尤其在供应链里头,你知道那种感觉吗?像是做饭突然发现所有调料都涨价,火还得继续烧。这样的环境下,保价难、成本高,企业只能拼效率拼创新。而且贸易壁垒越来越多,这其实也是个麻烦事,尤其对出口商来说,出口成本和周期都拉长了,折腾得透不过气。
曾经我觉得,新能源+智能网联是成了车企手中的必杀技,瞄准了增长点。可细想想,技术迭代速度快,这可不是简单买买设备,研发资源得精准分配,否则效率不高还浪费钱。这事儿让我又想起老王,他们供应链太紧张,零部件厂一时间跟不上,技术创新根基才是硬道理。技术难题里最让我感兴趣的是智能底盘和高集成电驱,越高端的技术门槛,越难快速复制。
李明说江淮2025年前10个月研发投入33亿元,同比增长24%,强度超9%,这数字让我摸了摸头,有点高。角色转换一下,我要是厂家的研发负责人,也得琢磨怎么用那点钱最正儿八经干活。研发继续加码实际上是件好事,但得分配得明明白白,比如技术储备还是得紧贴市场需求,别光堆概念。
技术驱动之外,李明还强调人-车-货-场智能生态的构建,听起来宏大,其实就是做一锅好饭。而这锅饭起来需要的不只是技术,更需要商业运营灵活。市场上物流集团化采购兴起,用户需求越来越挑剔,这对经销和售后的链条提出了更高要求。怎么说呢,同价位的轻卡,某品牌可能主攻性价比,而江淮家伙瞅准新能源与智能配套,这两种路子落地效果差不多,运营成本却大不一样。你随便问问跑物流的,他们心里都有一杆秤,耐用省油还是高配智能,各有利弊。
有趣的是,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里去年一次东南亚市场调研,数据不多,但当时那边新能源商用车还没规模起来。李明说现在江淮瞄准东南亚、中东、拉美,顺带介入欧洲高端市场,看起来战略野心摆明。其实这操作很考验供应链韧性和研发前瞻性,毕竟挑选出口市场就像选朋友,要对脾气合适,要互信。细节上,这整车+零部件+金融一体化出海模式,挺聪明的,能减少碎片化风险,但执行难度肯定不小。
我有点犯懒,不喜欢听长期主义这样听起来很官方的话,但李明说这个不得不承认实在。这个产业波动太大,谁都想速战速决,不太现实。尤其新能源和智能化在路上,还得慢慢打磨,比如电池技术和充电网络的建设,犹如跑马拉松,不能光顾着快。可说到共享共赢,我倒是觉得行业里暗战不少,这口号说得容易,团队和利益关系复杂,不知你们怎么看?
顺便猜测下(纯属个人臆测),江淮接下来在智能驾驶领域可能会尝试跟国内科技公司搞更深的合作。乍一听挺合理,但毕竟安全责任和政策监管都压着,合作模式会不会调整,我还没仔细研究。你有没有看到别家的动向呢?
回头讲笔记里的另一点,新能源轻卡销量突破1.2万辆,同比增长200%,这数字我看着想笑。销量氛围好像挺热,可放到整个商用车市场比例还是小儿科。你作为运营方,常年得看那种10年车龄以上的老旧车辆跑城中,换车意愿远没达到爆发点,这个市场更新换代节奏明显没想象中快。
最后随口问问:在这转型的浪潮里,你觉得国内那些年产能几百万的老牌车企到底有几家真能撑住?谁又能靠着智能新能源喊出未来感,实际上掰着预算过得去?这转型究竟是被动裹挟还是主动开路,真是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啊。
(这段先按下不表。)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