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的成都,比往年冷些。天府赛车场的风更锐利了,但人群热得起雾。
BMW M热血嘉年华如期而至,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不止一辆车吸引了注意力。
最先登场的,是一封迟到了许久的信——全新BMW M3旅行版迎来中国首秀,并正式上市,售价94.39万元。它不再只是远在海外的传说,而是一辆真正驶入中国市场、驶入更多人生活半径的车。
另一头,还有一辆车悄然亮相——全新BMW M2 CS双门轿跑车,比它更低、更紧致,是宝马M系中最纯粹、最硬核的一员。虽然它早在8月成都车展已上市,这一次,却是它首次在中国的赛道上,全力跑完一圈。
它们几乎是两个极端的存在,一个不顾一切冲向极致驾驶体验,一个则试图在家庭、旅行、性能中找到平衡。但它们却拥有同样的心脏——那台M家族最传奇的S58直列六缸双涡轮增压发动机,以及同样的核心价值观:驾驶,不需要解释。
M3旅行版:那封迟到的信,终于送到了中国
这不止是一辆车,也像是一种迟来的回应。
很多人记得那台E46 M3旅行车原型——21世纪初,宝马M造过,但没敢量产。因为他们当时认为,只要要为“实用”让出哪怕一寸性能,就不配叫M。
如今这辆M3旅行版,不再是妥协的代名词,而是一个更成熟的选择。不是被放下的执念,而是重新拿起来的生活。
它的机械结构,依旧熟悉——那颗直列六缸S58,530马力、650牛·米,3.6秒破百。M xDrive智能四驱、主动差速器、碳陶刹车、漂移模式都没少。赛道用的,是一套严肃的工具。
但它也很愿意让你慢下来。
后排放倒能装进一张折叠床,尾窗能单独打开,后备厢最大1510升,甚至行李舱下面有专门的分隔槽,装得下分隔网、护盖、旅行毯。它有车顶扰流,有M标碳纤维,有100mm的双边四出排气,也有安静得能听见孩子睡着那一下鼻息的行驶质感。
它的节奏,可以很快,也可以温柔。
而你坐进车里,开出城市,才会明白——这不是赛道轰出的余音,而是生活拐角里响起的引子。
它,已经不只是一个人的M了。
M2 CS:是另一封信,写给还没放下的人
你没法不去看它,尤其是在M3旅行版说得那么“照顾你”的时候。
M2 CS不讨好谁。它的逻辑很简单:我要快、要纯粹,没时间讲道理。
这是一台从细节到整体都脱离“主流叙事”的车。座椅是一体式的碳纤桶椅,尾翼是整块CFRP,排气系统随转速变化主动开阀,高速时声音会变得像刀锋抖动。轮胎是半热熔的,轮圈是赤金铜色锻造的,甚至中控和车门饰板都是裸露的碳纤维。
M2 CS的存在并不为“取悦更多人”——它更像是BMW M对极致的一种坚持。这款车的纽博格林北环成绩是7分25秒534——这不仅是紧凑级车中的最速成绩,也是在告诉人们:即便在“性能向下兼容”的趋势中,宝马依然会保留一个为纯粹驾驶而生的位置。
在智能化、舒适化成为关键词的当下,M2 CS反其道而行——它不是一台“人人都可以开的车”,但一定是“懂它的人,无法抗拒的车”。
你坐进去,整个座舱除了“开”,没有其他建议。
这次它来到成都这条环形的赛道上,首次在中国驰骋了一圈。
像是一个旧友,没发朋友圈,也没打招呼,直接站到你面前说:我还在。
这辆车写的信,只写给一个群体:那些还没放下赛道梦、还记得S55声浪的人。
写在最后
M2 CS是BMW写给赛道的信,封口处贴着“限量2000台,中国配额200台”的标签。它尖锐、极致、令人肃然。
M3 Touring则是BMW写给生活的信,寄给那些既不愿放弃速度,也想兼顾家庭、远方、热爱的车主们。
一辆让你想冲,一辆让你愿停。两辆车,风格迥异,但底色相同:BMW M,始终在表达“驾驶”这件事的本质魅力。
你未必要选择站在哪一边。
你只要知道,这个时代,还有品牌在写这样的信,而且写得认真的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