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小米汽车官网)
此外,华为、理想、蔚来等多家以“智驾”为卖点的新能源车企,近期都降低了“智驾”的使用频次或换了说法。比如,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在最近发布的科普视频中,使用的也是“智能辅助”的说法,而在此之前其多用“智驾”二字。
这一看似微小的术语调整,实则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一场“预期管理”的集体行动:
车企正试图用更谨慎的语言,重新定义人(驾驶者)与技术(智能)的关系,重塑公众的认知。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除了产品能力的弯道超车,也离不开一路高歌猛进的公关宣传。一场场的发布会,不断刷新大众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体验的期待,而“智驾”一直被车企作为重要的卖点。
“智驾”即智能驾驶,指通过摄像头、雷达等传感器收集信息,辅助车主驾驶的技术,并非脱离人的自动驾驶技术。但是,在市场宣传中,“智驾”的能力和边界被放大了,尤其强调了智能性与自主性,让不少大众消费者产生了误解。
事实上,根据《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当前国内量产智能车仅达到L2级辅助驾驶,驾驶人仍是责任主体。但过去车企过分渲染的“智驾”让消费者产生认知偏差,使得驾驶人产生了双手离开方向盘驾驶等危险行为。
今年3月底,发生在安徽德上高速某施工路段的小米SU7事故,为汽车行业对智能驾驶过度宣传拉了“急刹车”。
如今,新能源车企纷纷将“智驾”改用“辅助驾驶”更符合当前L2级自动驾驶技术的实际能力,也推动了一场重塑消费者认知的预期管理。
这场预期管理中,有三重逻辑:
1. 技术祛魅:主动降低预期阈值
新能源车企曾热衷于用“智驾”构建技术领先形象,而一旦发生事故,车企可能面临舆论声讨,导致品牌陷入“承诺越高、落差越大”的困境。
主动降低预期阈值,强调技术是辅助手段,不仅匹配现阶段技术真实水平,为技术划定边界,同时也建立了容错机制,培育“技术有限性”的公共认知。
2. 责任重构:减少潜在事故争议
在国际汽车工程师协会(SAE International)发布的“J3016标准”中,L2为部分自动化,L3为有条件自动驾驶,从L2跨越到L3后,该套标准首次定义了系统“完全接管智能驾驶”的条件,并明确了L3自动驾驶接管期间一旦出现事故责任,责任归属于车企的定义。
“辅助驾驶”的命名符合当前车企L2的真实技术水平,将“驾驶主导权”交还给人类,强化驾驶员需保持对车辆的控制,降低潜在事故中的主体责任争议,降低车企的法律责任风险。
2. 信任修复:重塑品牌口碑
在自动驾驶致死事故的阴影下,车企需要重塑“安全优先”的公共形象。过去几年,与“智驾”相关的事故,一度引发公众对技术可靠性的信任危机。而此次术语调整,正是车企通过“保守叙事”主动弥合技术理想与现实落差的公关策略。
保守的宣传姿态短期内可能削弱传播张力,但长期看能积累“负责任”“不夸大”的品牌安全资产,反而可能成为车企口碑加分项。
从“智驾”到“辅助驾驶”,一词之差的背后,是新能源汽车行业从“野蛮生长”到“理性生存”的集体转身。
当车企主动摘下技术光环,实则是以退为进的公关智慧:
对用户:用诚实换取信任,降低“技术神话”破灭的反噬风险;
对行业:以自律换空间,避免监管重锤下的集体阵痛;
对未来:留出预期缓冲区,为真正的技术革命蓄力。
这场术语更名潮,或许将成为一个分水岭——它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营销,步入一个新阶段,更尊重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更敬畏技术迭代与用户安全之间的脆弱平衡,也更敢于用“保守”换取“可持续”的长期主义叙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