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米YU7在18小时内创下24万锁单纪录时,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硝烟已悄然转移战场。蔚来、阿维塔、极氪等车企纷纷推出“报销小米YU7定金5000元”的截胡策略,甚至细化到不同车型梯度。这一现象似乎说明当前车圈的行业竞争已从单纯的产品较量,升级为对高价值用户的精准争夺战,那为何5000元的定金会成为争夺焦点呢?今天我们就来重点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小米YU7锁单的意向客户群体,首先我们要明确此次小米YU7的爆单可谓创造了罕见的用户筛选机制,愿意支付5000元定金并接受最长60周交付周期的用户,无疑是新能源市场的超高意向群体,而这部分消费者首先拥有强购买力,同时3分钟能促成20万台订单的用户,无疑是决策高效的消费者群体,另一方面,小米汽车虽然目前有较强的流量效应,但尚未形成较强的品牌忠诚度,对于竞争对手而言,通过报销5000元锁定这类用户的获客成本,远低于传统广告投放。
而这些车企之所以选择在当下截胡小米YU7的订单,主要也是因为小米YU7的超产能瓶颈创造了独特的“时间套利”机会。根据统计,当前Max版需等待33-36周,标准版长达57-60周,远超行业平均交付周期。而部分媒体也开始出现“今年锁单明年提车”的调侃,这也加重了用户的焦虑心理,而与小米产能不足的情况相反,部分竞争对手当前处于产能利用率不足的情况,阿维塔等品牌推出了即时交付的承诺,也直击用户的焦虑痛点。
表面来看,虽然车企为竞品用户支付定金似乎得不偿失,但实则暗含精算逻辑,首先是边际成本可控,新能源车毛利率普遍超15%,对于超过25万的车型而言,单台补贴5000元仅占车价的2%左右,远低于传统终端优惠。
目前行业层面开始陆续执行“反内卷”,传统的价格战竞争已经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恶性循环模式了,而采用这样的“定向补贴”模式既能狙击小米,又不扰乱主力客群的价格预期,可谓一举多得。
从车型定位来看,小米YU7定位中型SUV市场,与蔚来ES6、智己LS6、极氪7X等车型形成直接竞争。该细分市场占新能源销量35%以上,是品牌向上的核心战场。当小米以25.35万起售价颠覆传统定价逻辑,竞品品牌也亟需遏制其用户虹吸效应。
而此次这些品牌掀起的争夺战也并非首次,在2024年小米SU7发布时,智界S7便通过“抵扣5000元定金”的策略成功转化了部分订单。如今车企集体复制该模式,实为对小米二次冲击的防御性反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鸿蒙智行门店对智界S7/R7提供补贴,却排除问界车型,侧面印证其优先保护高端产品线的意图。
不过我们也需要注意到,虽然这些品牌可以依托这项战略实现短期销量的增长,但如果长期执行这些策略,可能会带来深层次的影响,这些品牌过度强调“报销竞品定金”的做法,易让消费者产生“产品力不自信”的认知,与高端化目标相悖。而正如雷军对产能问题的回应,“诋毁本身就是一种仰望”,竞品的围剿恰恰印证了小米用户资产的稀缺性。如何将流量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体系竞争力,将是小米与截胡者共同面临的终极命题。
总结:
车企甘为竞品订单“买单”,折射出新能源市场从增量扩张向存量争夺的转型。在有限的高价值用户池中,补贴战术本质是对用户生命周期价值的提前竞价。随着当前新能源车市场进入到存量博弈阶段,车企间的竞争也逐步多元化,但对于消费者而言,产品体验和车型技术才是核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