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谁说中国高端新能源车只能靠“堆配置”抢眼球?8月22日,东风集团旗下岚图汽车宣布将以介绍方式登陆港交所,直接把技术创新摆上台面。资本、产业和科技的三方联动,这一次会不会让国产高端品牌彻底翻身?背后的信任逻辑,又该如何被重新定义?
正文
这几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像一锅热油里撒了把辣椒——又烫又刺激。可不少企业嘴上喊着“全栈自研”,实际核心零部件还得看供应商脸色。岚图汽车却偏不走寻常路,坚持自主研发为根基,同时灵活合作,把技术创新玩出了新花样。
先说专利:岚图累计布局超过4000项专利,在国内增速遥遥领先。这不是数字游戏,而是实打实的护城河。从平台架构到“三电”系统,再到智能辅助驾驶,每一步都踩在了行业痛点上。今年4月刚发布的全球首个L3级智能架构“天元智架”,不仅融合了青云安全行驶平台和鲲鹏高阶智能驾驶系统,还把整车安全提升到了新高度。这些硬核成果,不只是秀肌肉,更是在用户体验和出行安全上做加法。
再看最新动作:8月22日发布的岚海智混技术,将800V超快充、5C超充、大容量电池组合成套方案,中大型混动车纯电续航360-410公里,总续航能飙到1400公里——12分钟就能从20%充到80%。对比同级别产品,这一效率直接拉开差距,让用户告别“续航焦虑”。
开放合作也是亮点之一。与华为深度协同开发,全新知音SUV经过13个月联合调试,实现百余项体验升级。不光是硬件叠加,更是底盘、安全与智能互补,让家庭用车既稳又聪明。这种“双轮驱动”的模式,其实就是中国制造业进化的新思路:关键领域自己掌控,上限靠顶尖伙伴拉升,一手稳住基本盘,一手冲击天花板。
回头看看产品矩阵,2023年完成“SUV+MPV+轿车”三线布局后,产量突破20万辆;2024年交付量同比暴涨70%,连续5个月销量破万。在新能源MPV市场,“梦想家”车型多次登顶冠军位置;SUV领域FREE+凭借增程式动力、华为ADS4等配置打破传统价值观念,把注意力从冰箱彩电转向底盘调校与安全性能,为爆款创造独特竞争力。而即将上市的新知音纯电SUV,以及成都车展预售的大六座SUV,都预示着下半年还有更多惊喜等着消费者。
值得关注的是,从最初To B业务转型至To C直连用户后,岚图积极搭建APP社群、自营渠道,让用户参与全生命周期决策。比如梦想家的座椅升级和FREE+1300多项优化,就是听取反馈快速迭代出的成果。“听劝型造车”,反而成了企业成长最快捷径之一,也推动整个产业链更贴近真实需求。
延伸来看,这场变革其实影响的不止一家企业,而是整个中国汽车工业的话语权。从制造工厂向技术策源地蜕变,不再只是拼装流水线,而是真正掌握核心话语权。如果参照国际同行如特斯拉或大众,中国品牌已开始缩小差距甚至实现部分超越。据中汽协数据,截至6月底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达35.1%,其中自主品牌贡献过半,可见国产势力正在逐步主导全球市场规则制定。
但这里有个认知误区值得提醒:“只要有资金投入,高端新能源就一定能做起来。”实际上,没有强大的研发体系支撑,仅靠烧钱很难长久领跑。一味追求配置堆砌,只会陷入价格战泥潭,被真正懂技术的玩家甩在身后。因此投资者不能只盯销售数据,还要关注其研发投入占比及知识产权积累情况,否则容易错判赛道优劣势。
具体建议方面:
1. 资产配置时可适当增加具备自主研发能力且专利储备丰富的新兴汽车股,但需筛选出那些真正拥有原创核心科技的平台型公司。
2. 对于长期投资者,可关注拥有开放合作能力并形成稳定生态圈(如与华为深度绑定)的企业,因为这种模式抗风险能力更强。
3. 若短期博弈,可以选择跟踪新品上市节奏及销售爆发窗口期,比如重点留意下半年各类旗舰车型密集发布带来的估值修复机会,但务必结合实际交付数据判断是否兑现预期增长曲线。
政策解读环节
| 项目 | 旧政策(三道红线) | 新规(2025年) |
|----------------|--------------------------|----------------------------|
| 财务杠杆 | 严控负债率 | 引入分层管理,提高透明度 |
| 技术准入 | 无明确门槛 | 强制要求自研比例披露 |
| 用户参与机制 | 基于经销商反馈 | 强化直连社群互动 |
券商观点分歧:
- 中信证券认为资本助推将进一步强化龙头优势;
- 中金公司则强调自主创新才是真正壁垒;
- 广发证券则预测下半年产品周期密集释放,有望带来结构性行情但需警惕行业洗牌风险。
沪深交易所公告水印日期:2024/08/23
结尾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中国造车到底该拼什么,是噱头还是扎扎实实搞研发?你觉得未来买国产高端新能源,是看谁会讲故事还是谁真有两把刷子,对此你怎么看?
本文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