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德国市场:特斯拉仅1110辆,销量不敌比亚迪

最近汽车圈里有件不大不小,但琢磨起来特别有意思的事儿。

话说在今年7月份,德国公布了他们最新的新车注册数据,也就是咱们常说的销量榜。

德国是什么地方?

7月德国市场:特斯拉仅1110辆,销量不敌比亚迪-有驾

那是全球汽车工业的“圣地”,奔驰、宝马、大众的老家。

可就在这么个地方,电动车界的“顶流”明星特斯拉,居然卖得还不如来自咱们中国的比亚迪。

这消息一出来,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真的假的?”。

一个是在全球市场呼风唤雨的行业颠覆者,一个是中国新能源车企的代表,在德国这个汽车心脏地带,比亚迪居然以微弱的优势领先了。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是特斯拉突然不行了,还是说咱们的国产品牌真的已经这么厉害了?

这事儿值得咱们好好聊聊。

咱们先来看看到底是怎样一个数据。

根据德国联邦机动车运输管理局(KBA)发布的官方报告,在2024年7月份,特斯拉在德国总共注册了1110辆新车。

这个数字单独看可能没啥感觉,但一对比就显得有点“惨”了。

7月德国市场:特斯拉仅1110辆,销量不敌比亚迪-有驾

跟去年同期相比,这个销量直接下降了55.1%,等于说腰斩还多。

要是把眼光放长远一点,看今年1月到7月的累计销量,特斯拉总共卖了大概1万辆,跟去年同期的累计销量比,更是跌了57.8%。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市场波动了,可以说是一次非常明显的下滑。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第一个,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得从德国政府的政策说起。

为了鼓励大家买电动车,德国之前一直有挺丰厚的购车补贴。

这就好比商场搞年底大促销,告诉你再不买,明年就恢复原价了。

结果可想而知,在去年年底补贴政策正式结束之前,德国消费者掀起了一波疯狂的购车潮,很多人把未来半年甚至一年的购车计划都提前了。

这么一来,到了今年,市场自然就冷静下来了,因为想买的、能买的,去年年底都冲了一波。

这种需求被提前透支的现象,对所有电动车品牌都有影响,但对特斯拉这种只卖纯电动车的品牌来说,冲击是最大的。

7月德国市场:特斯拉仅1110辆,销量不敌比亚迪-有驾

这就好比一个靠卖羽绒服为生的店,暖冬一来,生意自然就难做了。

第二个原因,是竞争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几年前,当特斯拉带着Model 3和Model Y进入市场时,它几乎没有像样的对手。

传统车企还在慢悠悠地转型,消费者想买一辆智能、长续航的电动车,选择非常有限。

但现在完全不一样了。

你再看看7月份的销量榜单,排在最前面的全都是德国本土的“老炮儿”:大众卖了五万多辆,奔驰和宝马也都是两万多辆的级别,奥迪、斯柯达紧随其后。

这些传统巨头在电动化方面已经彻底醒过来了。

大众的ID.家族、奔驰的EQ系列、宝马的i系列,现在已经铺天盖地,产品线非常丰富,从小型车到大型SUV应有尽有。

对于德国本地的消费者来说,他们对这些本土品牌有着根深蒂固的信任感和情感联系。

当家门口的品牌也能造出性能、设计和技术都不错的电动车时,很多人自然会优先考虑“自己人”的产品。

7月德国市场:特斯拉仅1110辆,销量不敌比亚迪-有驾

特斯拉曾经的先发优势,正在被这些后来居上的传统豪强们一点点追上甚至超越。

消费者的选择多了,特斯拉就不再是那个唯一的、非买不可的选择了。

现在,咱们再把目光转到这次事件的另一个主角——比亚迪身上。

7月份,比亚迪在德国注册了1126辆车。

虽然只比特斯拉多了区区16辆,但这16辆的象征意义,可比它本身的数字要大得多。

这就像一场跑步比赛,一个新来的选手,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居然超过了曾经的冠军,哪怕只是领先一个身位,也足以让所有人感到震惊。

这标志着,中国的汽车品牌,已经有实力在全球竞争最激烈、标准最严苛的市场上,和顶尖高手掰一掰手腕了。

而且,这绝不是比亚迪一个人的“单打独斗”。

如果我们仔细看那份长长的销量名单,会发现一个更值得关注的现象。

除了比亚迪,还有很多中国品牌的身影。

7月德国市场:特斯拉仅1110辆,销量不敌比亚迪-有驾

比如名爵荣威,7月份在德国卖了1986辆,这个成绩甚至超过了比亚迪和特斯拉的总和。

还有像极星、零跑、小鹏、长城、蔚来等等,它们虽然单月的销量数字不算特别高,从几十辆到几百辆不等,但它们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中国军团”,像一支支深入欧洲腹地的先遣队,共同在德国市场上开疆拓土。

它们加在一起,形成了一股谁都不能小觑的力量。

那么,这些中国品牌是靠什么在德国这个“客场”站稳脚跟的呢?

其实答案说起来也简单,就是咱们中国人最擅长的两样东西:丰富的产品选择和超高的性价比。

以比亚迪为例,它带到欧洲市场的不是一两款车,而是一个完整的产品组合。

有价格亲民、小巧灵活的海豚,有设计时尚、适合家用的元PLUS(在欧洲叫ATTO 3),还有定位更高、主打性能和豪华的海豹和汉。

这种打法,让不同预算、不同需求的德国消费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款。

更重要的是,在配置和技术水平相当的情况下,中国品牌的价格往往更有竞争力。

在购车补贴取消,大家花钱都变得更谨慎的今天,“花小钱办大事”的吸引力是巨大的。

中国品牌就像一群精明的商家,用实实在在的产品力和价格优势,给习惯了高价德系车的德国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选择,也彻底搅动了原本平静的市场格局。

所以,特斯拉在德国的这次“失利”,既有它自身产品周期和市场策略调整的原因,也离不开德国本土品牌的强势反击,更重要的是,它迎面撞上了一股来自东方的、势不可挡的“中国浪潮”。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