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今天聊个事儿,这事儿跟很多家庭都可能有关系,就是关于东风本田的。
搁在以前,谁家要是买了辆本田车,不管是CR-V还是思域,那都是挺有面子的事,大家伙儿都觉得这车省油、耐开,质量靠得住。
可就是这么一个大家眼里的“好学生”,最近却传出了让人大跌眼镜的消息。
他们自己的执行副总经理潘建新,在内部会议上公开说,公司已经到了“生死局,退无可退”的地步,站在了“悬崖边上”。
这话可不是闹着玩的,一个这么大公司的二把手,能说出这种话,那说明问题肯定是相当严重了。
这到底是咋回事?
一个好端端的合资大厂,怎么就混到要“向死而生”了呢?
这事儿得从今年夏天说起。
东风本田刚过完22岁的生日,按理说正是喜气洋洋的时候。
结果没过几天,潘建新就在一场干部培训会上,给大家浇了一盆透心凉的冷水。
他没讲什么成绩,也没谈什么未来规划,而是直接把最残酷的现实摆在了桌面上。
他说“我们已经站在生死存亡的悬崖边缘”,这话的分量,在场的人肯定都掂量得出来。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业绩下滑,而是关乎企业能不能活下去的根本问题了。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是不是有点夸张了?
咱们不听他怎么说,咱们直接看数据,数据是最诚实的。
就说去年,也就是2024年,东风本田一共卖了39万多辆车。
这个数字单看还行,可你要是跟2023年比,那可是少了整整20多万辆,几乎是腰斩了一半。
这下滑的速度,简直就像是踩了西瓜皮,刹都刹不住。
更要命的是,这股下跌的势头今年还在继续。
今年上半年,东风本田总共才卖了14.8万辆车,跟去年同期比,又暴跌了37.4%。
在整个东风汽车集团里,它成了下跌最狠的一个板块。
这成绩单,别说跟以前的辉煌比了,就是在班级里都快成倒数了。
所以,潘建新说公司到了悬崖边上,真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看着这一天比一天难看的报表,发自内心的焦虑和呐喊。
那问题到底出在哪了呢?
潘建新把第一刀就砍向了自己内部,他觉得,是“干部作风”出了大问题,这成了决定生死的最后一张牌。
他点出了三个非常要命的毛病,说实话,这不光是东风本田的病,很多大企业或多或少都有,听着特别真实。
第一个毛病,是“惯性思维”。
说白了,就是总活在过去,老想着以前那套成功的法子。
以前,东风本田靠着发动机技术好、品牌响亮,车子不愁卖。
可现在时代变了,满大街跑的都是新能源车,人家都在比谁的屏幕大、谁的自动驾驶更聪明,你还在那念叨你那套“VTEC is the best”,反应总是比市场慢一拍,消费者自然就不买账了。
第二个毛病,是“形式主义”。
潘总说,很多干部都迷上了做PPT,天天在办公室里对着电脑,把报告做得漂漂亮亮的,可早就忘了“一线硝烟的味道”。
这话太对了。
市场的风向怎么变,消费者到底在吐槽什么,竞争对手又偷偷摸摸上了什么新功能,这些东西坐在办公室里是感觉不到的。
真正的答案,在4S店里,在车主论坛里,在那些吐槽视频的评论区里。
当做决定的人离战场越来越远,这仗自然就打不赢了。
第三个毛病,是“责任担当缺失”。
这也是大公司的老毛病。
一出事,第一反应不是怎么解决,而是先找流程、翻制度,证明自己没责任。
每个人都怕担风险,不敢做决定,什么事都想层层上报,最后黄花菜都凉了。
潘建新提出要“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呼叫炮火”,就是要打破这种官僚作风,把权力下放给真正了解市场的一线人员。
内部问题一大堆,对外打出的牌,也显得力不从心。
东风本田的计划是“稳油促电”,想法很好,就是用卖燃油车赚的钱,稳住基本盘,然后拿这些钱去发展新能源车。
可现实却是,两头都没抓住,落了个“油车稳不住,电车攻不动”的尴尬局面。
先说“稳油”,这可是东风本田的老本行。
可现在,这个老本也快吃完了。
整个产品线看下来,现在就只有CR-V这一款车还在硬撑着,销量还不错,成了全村人唯一的希望。
可它以前的左膀右臂呢?
就拿思域来说,当年那可是加价都得排队的“神车”,现在呢?
今年上半年销量暴跌了42%,就算推出了新款,也救不回来。
为啥?
不是思域变差了,而是咱们的国产车变得太强了。
在十几万这个价位,你看看比亚迪的秦PLUS,吉利的星瑞,长安的逸动,哪个在配置、空间、智能化上不比思域强?
咱们老百姓买车越来越实在,同样花十多万,我能买个配置拉满的国产车,为什么要再去为本田那个标多花钱呢?
所以,不是别人抛弃了本田,是本田自己没跟上时代的步伐。
再说“促电”,这方面东风本田更是走得磕磕绊绊。
它在新能源车上做的尝试,几乎都成了反面教材。
最早搞的那个“e:NS”系列,就是个拿油车平台改的电动车,俗称“油改电”,消费者又不傻,当然不买账。
后来,它可能也觉得不行,就专门搞了个新品牌叫“灵悉”,第一款车灵悉L,定价倒是挺有诚意,12万多起。
可结果呢?
因为外观设计不太符合大众审美,加上市场竞争太激烈,到今年6月份,总共才卖了不到一千辆,还不够人家新势力一个周末卖的。
最近,又推出了一个更高端的“烨”品牌,旗下的S7一上市定价接近26万,结果市场根本不认,上市才40天就扛不住了,官方自己宣布直降6万块钱。
这种一上市就“打骨折”的行为,恰恰说明了他们对中国新能源市场的严重误判和内心的慌乱。
他们还是以为,只要贴上本田的标,就能卖高价,可这个时代早就过去了。
所以说,东风本田今天的困境,不是偶然的。
是内部的僵化、迟钝,加上外部对市场变化的误判,共同造成的结果。
它曾经是合资车企的骄傲,但这份骄傲也成了它的包袱,让它在面对我们国产品牌的飞速崛起时,显得措手不及。
潘建新那番“生死局”的讲话,可以说是对企业现状最痛苦、也最清醒的认识,更像是一次破釜沉舟的战前动员。
他已经吹响了号角,要求整个公司拿出刮骨疗毒的勇气,在竞争已经白热化的市场里杀出一条活路来。
只是,这场“向死而生”的战斗,能不能打赢,最终还是要看他们能不能真正放下身段,拿出让中国消费者满意的产品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