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门那一刻,我感觉空气里多了点懒散的味道。刚转头,旁边那哥们还在和销售聊:这个月订单还凑合,主要还是交付速度不如想象的快。实际上,汽车行业这个快字,说白了,就是个不断平衡的游戏。
去年,我帮一个小厂的采购小哥算了算数据(这段数据估算,样本很少):他那厂子平均每月发货大概300辆车,交货周期本身就有个10天的天花板。加上检验、验收,够15天?20天?大概算个15天吧。换句话说,逢年过节,往往会多出几天缓冲。这么算,供应链的缓冲时间其实变成了行业中的一个隐性规则。
但协会倡议出来了,明确货物验收不超过3个工作日,这算个硬性指标(估算,算提前了5天左右)。你想,靠这个订单管理体系,能降低多少随机应变的时间成本?我觉得,实际上就是给整个供应链点个紧箍咒,让大家都能准点发货和付款。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哪个厂商最头疼的,其实不用想,也得说是应急能力。你能想象,每次交货那么快,供应商的备货和物流必须像装了弹簧一样弹性十足。哪家车企愿意牺牲品质换效率?很多时候,研发到生产线,都是个逐步逼近的过程。模仿别人可能没用,只有自己不断调试,才能把效率和质量调到一个平衡点。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张在汽车厂里拍的流程图。那上面标着,从订单确认到验收,平均耗时大约7天(体感,估算偏少),若加上物流+检验,总共差不多15天左右。这个时间,可能一个人都能心算出成本,假设每辆车拉长到20天交付,供应商的现金流压力大多了。不由得想:是不是很多供应商都在硬撑,尤其是中小企业?多少供应商拿到的账期,都快到90天了,更别提那么短的60天。一些供应链专家说,要不是行业环境压力大,大家也不愿意搞得太死板,但这个行业其实早就被规则绑死了。
就像我认识的修理工,曾经说过:你们车企,说好60天账期,实际90天还得硬撑。这话听得我似懂非懂。行业的规则像个无形的网,有时候大家都明白,但谁都不敢先破局。你觉得,能不能别再用时间做衡量的唯一标准?汽车不是只拼速度,更拼韧性。
对比一下,商场上不同车企的操作。有的企业把账期压缩到45天,甚至36天,但成本其实在变动。你看那些原材料供应商,没了足够的现金流,货太难保证及时到位。这个行业,正像你在一场拉锯战里,谁都在算时间的成本。
我想到,小米汽车还说要落实倡议,我觉得他们其实挺认真的。按照他们的说法,旗下供应链会继续严格执行60天以内支付。我琢磨:这是不是一种信号信任?反正我猜测,这种操作其实在展现他们舍得付出的态度,别人也就更敢合作。
一些行业专家私下说,未来供应链也许会逐渐走向数字化,把订单、验收、支付都搞得像微信转账一样快。你是不是会觉得,实际上,行业底层的逻辑变得越来越像快递,订单如同快递单,支付如同验证码,一单发出,马上查帐,没了套路。可具体来说,车企还真得面对个问题:这是快,真能保证稳么?毕竟,一份合同里写的50天和实际交车时间差差不多也就是个界限而已。
我一边写,一边感觉:行业的韧性比我们想的复杂得多。企业之间的摩擦,不光是时间,更多在于信任的积累。你说,长久合作,真的这么容易就能建立?我心里其实有个疑问————是不是很多企业,甚至个别供应商,还在宠大于爱中,怕变成坏孩子?
说到这,我还想讲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小细节。前几天,我看到一辆车的轮胎上,贴着个亮闪闪的标签:全场检验完毕。我站那儿发呆,觉得:这不就是承诺吗?它反映了什么?其实就是,行业里逐渐有点可触摸的温度——工人、技术、标准,逐步落实到每个细节。
你有没有觉得,未来的行业合作,好像比以前更透明了?这也许是个趋势,可也带来新的问题:透明了,会不会让某些灰色操作更难一点?或者,大家都在明明白白地玩游戏,最终谁会吃亏?这个我没想太多,但直觉告诉我,行业的套路总会变的。
还记得那天跟一个供应链经理聊过,他说:别想着一刀切,60天和90天,有时候就是个‘心理门槛’。我想,他其实在说,我们在这个行业里,更多还是在和人性打交道。时间变得像个可变的量,不能一概而论。
抬头望了望天,心里忽然冒出个问题:这么多规范出来,企图让压力变小、合作变顺,但真能把行业养得更好?还是说,这些都是行业在调节的一种副产品?我猜,或许真正的考验,还是要看人,和细节——那片刻叫坚持和信任的地方。
(这段先按下不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