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高速上,日头低垂,前面几公里看起来像铺开的灰银色毛毯。副驾那位还在研究车机屏上的游戏,显然没兴趣分担点驾驶焦虑。我的右脚,经历了上午四百多公里的油门起伏,已经倦得像是隔夜的馒头。这时候仪表盘上的那个小按钮,像是熬夜后床头的一杯咖啡——往常带着试探不敢碰,这次我下定决心,轻点开启了自适应巡航。几秒之后,车子忽然像换了个性格,安静地跟随前车,呼吸感柔和得让人产生一个错觉:“难道这路,自己会走?”
或许有人会问:——如果是你,会放心把安全交给这玩意吗?其实,这正是我们都无声中默默绕着走的问题。国内不少新车主,提车再提车,却从没摸过自适应巡航的边儿。也难怪。毕竟故事里写的“驾驶辅助功能翻车”新闻不绝于耳,谁能不心虚?但真搁咱身上,不用又可惜,用吧又怕“成了安全实验鼠”。
坐回这个驾驶位,理智分析,用自适应巡航(ACC)的目的,其实说复杂就复杂,说简单也不过是让双腿和神经都喘口气。跟传统的定速巡航不同,定速巡航就像小时候玩弹簧青蛙,跳多高就跳多高,不会管你旁边是不是小明还伸出手抢弹珠。而自适应巡航的本质,其实是系统通过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计算前方与侧方距离,必要时自动加速减速,理论上能让车辆始终保持安全距离,不至于以稳定速度直愣愣撞上去。
举个具体例子。去年国庆堵在沪宁高速,大段路况清爽,车辆稀疏。打开自适应巡航,跟随前方长安SUV,速度自己平滑起落,油门也不用踩,刹车似乎就在车心自动链接上。大半程下来,注意力能分出三分之一去观察路边广告——当然,标准答案得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但人的身体终究不是马达,省点油门疲劳,这科技可算买得值。
不过,“交钥匙给机器”的放心,听起来总归是个童话。自适应巡航的核心局限,也很实诚。首先,它吃的就是理想场景——高速、环路、顺畅广路。车少、变道少、事故概率低,在这种情况下,这套系统开得丝滑。但凡车多密集,遇上“加塞王”插队——那小绿灯一盏盏亮灭,比ACC调头都快,系统就容易短暂懵圈。它的反应快归快,终究不如人类一脚刹车的肌肉记忆来得狠准。
科技在雨雪天也会失语。朋友试过雨幕中ACC高速,系统直接“累了”,屏幕跳个警告:“探测异常,ACC关闭”。在那种环境下,再铁杆的老司机也只好自己握紧方向盘。“全自动驾驶”还是段遥远的梦——此刻的水平,不过是在合法范围内,允许你偷点小懒,但不能放下监控这根神经。
当然,也别小看了自己心理的借口本事。很多老司机来了新车,看说明书勉强撑过半小时,也未必能明白如何调整跟车距离、如何切换不同工况。有些干脆拍拍屁股:不用省事——安全第一。还有的,怕自己万一“太信任”,关键时刻出纰漏,宁肯当作摆设。最后落个钱花了、脑子空了,“科技豪华感”留给了4S店宣传册。
但只谈弊端,大可不必。理性地说,在大多数通畅、高速、远途驾驶中,这个功能确实“很安逸”。开久了油门刹车分寸不用老掂量着,脑袋松弛下来,心理舒服不少。但记住,任何协助功能,只不过是个不知疲倦的助手,决策和责任始终还在你。“放心全交给它”,只适合科技体验馆,不适合三千公里回家路。
讲真,有时候陪我的反而是点职业幽默——比如每次启动巡航,内心还要自动浮现一遍事故报告:“因司机误信车辆自动驾驶,未及时人工接管造成事故,具体责任待技术鉴定。”这年头,司机有点恋旧、怕事、好奇三合一,怕新科技又想尝尝鲜。科技赶路,人的心思还停在五年前老司机嘴里的老规矩:“踏实点,机器不能全信。”
职业病发作,让我总想去拆拆这层玻璃外壳,看看代码和雷达精度。实际上,这玩意的迭代确实让人感慨——从古早的定速巡航,到现在这点半自动的智能因应,无非是人想偷懒又怕出事的两难折冲。至于效果咋样,只能边看边学。
说到底,这装置用得巧,真能让你路途中多点从容。高速路畅通,开上巡航,不用“死死攥着方向盘捏一手汗”,踏实享受科技带来的那点小幸福。但是,提醒你一句,这幸福的前提,是你意识清醒、随时能接管方向盘。别被AI哄得太甜,总归还得有人留神事。
最后也不多啰嗦。买新车的、坐副驾的、想体验高科技的,都可以大胆试试自适应巡航。用得着的地方别浪费,真不合适时,别赌气趣味化。只要记得一句——“辅助不是替代”,世界就会相对太平一点。
用过ACC的老司机,你们说说,最舒服的体验是哪一刻?又有没有见识过它误判、掉链子的时候?留言聊聊,也许哪天我们就能集结一本奇葩自动驾驶轶事,等科技普及到“解放你的左脚”那一天再共同自嘲也未迟。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