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铁的客流数据正呈现出独特的“反常规”特征:工作日客流稳步运行,周末却频频迎来流量高峰,成为城市交通运行中的鲜明亮点。梳理11月地铁客流数据可见,除11月7日-9日无大型活动期间客流表现平稳外,其余周末时段均展现出强劲爆发力——11月14日、15日周五周六连续两天突破400万大关,11月1日周六达382.7万,11月21日周五390.8万、次日周六378.5万,多日接近或触及400万量级,凸显南京周末文旅、商业活动对交通出行的强大拉动效应。
以11月8日无大型活动的周六客流为基准参考,可清晰看出大型活动对南京周末地铁客流的显著赋能。数据对比显示,有大型活动加持的周五至周日,单日客流较基准值可提升60-80万人次。这一差值不仅印证了南京文旅IP的吸引力与商业活力,更折射出地铁作为城市流量动脉的关键作用,客流的增长极为地铁运营带来规模效应,也为文旅消费、商业经济注入持续动力,形成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
然而,在整体客流高企的背后,南京地铁线路间的客流分布呈现明显失衡。3条核心线路常年日客流稳定在70-90万人次,成为支撑全网流量的“主力军”;而S7、S9两条远郊线路却长期处于客流低位,日均客流不足5万人次,与全网400万级的峰值形成强烈反差。其中S7号线的表现尤为突出,即便在南京地铁单日总客流突破400万的节点,其日客流仍仅1.8万人次,工作日更是低至1.3万左右,与线路覆盖能力严重不匹配。
S7号线途经的溧水区域,人口基础与产业实力并不薄弱。线路虽长度有限,但8个站点基本覆盖溧水全域,且北部柘塘新城已聚集南京长安、比亚迪、蜂巢新能源等多家整车及配套企业,还有江苏省康复医院、鼓楼医院南部院区等优质医疗资源,理论上具备充足的客流支撑。客流低迷的核心症结在于“产城脱节”:柘塘新城作为产业新城,人口集聚度与商办配套不足,地铁站与厂区间缺乏便捷接驳设施,步行通勤耗时较长且沿途配套匮乏,导致多数通勤者更倾向于选择自驾或电动车,地铁的通勤价值未能充分发挥。
相较于S7,S9号线(宁高城际)因沿线布局多所高校,客流表现略胜一筹,但日均客流仍未达到合理水平。线路虽名为宁高城际,实际仅团结圩、高淳两站位于高淳境内,铜山站衔接南航金城学院,石湫站辐射南工大浦江学院等高校,团结圩站更是聚集了南财红山学院等多所院校的高淳校区,学生群体构成了客流核心。
值得关注的是,高淳北部大学城(高职园)未来仍有高校扩容空间,产学研转化潜力显著,但当前线路未能有效串联大学城、高淳城区与经开区,导致区域内人口与资源流动不畅,限制了客流增长与产业发展联动。
针对两条线路的优化提升,需结合区域发展定位精准施策。对于S9号线,建议向南延伸至高淳腹地,再折向东接入经开区,构建“大学城-城区-工业区”的闭环交通网络。这一优化不仅能打通高淳内部资源流动通道,促进人才、产业要素高效对接,更能将客流规模提升至S6号线(日均6万左右)的合理水平,让线路真正服务于区域发展。
S7号线的优化则可从两方面发力:一方面强化外部客流导入,依托禄口机场对接优势,深度开发柘塘站沂塘、空港新城三山瑚等水资源,打造文旅消费场景,同时完善北部商业配套,吸引机场客流与周边居民停留消费;另一方面推进线路向北延伸,从柘塘站接入江宁大学城1号线药科大学站,搭建溧水汽车、新能源产业与江宁高校人才的合作桥梁,通过跨区资源联动激活通勤客流,破解“有产业无客流”的困境。
南京地铁周末400万级客流的背后,是城市活力的生动体现,而线路客流失衡则暴露了远郊交通与区域发展的适配短板。S7、S9号线的优化不仅关乎地铁网络效能的充分释放,更影响溧水、高淳两区的产业升级与城乡融合。通过精准对接区域需求、完善线路布局与配套设施,既能让远郊线路摆脱客流“洼地”现状,也能进一步强化地铁对城市发展的支撑作用,让400万级客流的红利惠及全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