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蔚来的神秘数字,定格在1.29。
11月3日到9日那一周,是今年头一次让人觉得有点回暖的点。数据显示,蔚来在国内的上险量达到了12900辆。这数字,一看就知道产能调动得还挺给力的。咱们都知道,去年这个时候,蔚来的上险量大概在9千多,增长主要靠(有点猜)新车型的拉动和一些老车型的渠道补充,关键还是产能。
我记得前几个月,很多卖车的都在说:产能还是制约交付的最大因素。换句话说,车造不出来,卖不到客户手上,别说目标了,连实现的可能都打了个折扣。这次12900的周量,我觉得还能看出点什么——ES8的产能是不是终于跟上了?去年整个产量还在努力追赶,尤其是北方的车间,有时还会有产能不足的焦虑。
这一周,除了上险攀升,蔚来的品牌的氛围也开始微妙变化。你得知道,十一之前,打个比方,11月第一周的上险量一直是试探的水准,大不了在9-10千左右。你说为啥突然攀上1.29万?除了车辆产量,渠道的优化、市场的拉动都起了作用。很明显,ES8的产能开始拉起来了。这几年,ES8就像是个支柱,多了十几个产线,成本还在涨,特斯拉不用说,Model Y到中国后,底气更足了。
我仔细想了想,明年还能看到ES6和ET5的新血液:ES6目标25万,ET5目标18万。你如果简单粗暴地算一算,今年年底,它们的总产量能否突破35万?我估算,如果11月能冲到4万+,12月再涨点,努力冲到5万,其实也不是不可能。这样的话,年前的目标,应该不会太悬了。
我知道这个冲字没那么简单。你问我:今年能不能突破40万?嘿,没细想过这个问题,可能还得看供应链的稳定程度,比如芯片、模组那些。去年,芯片短缺让很多车企易煎熬,蔚来还算相对顺畅。跑一趟山东,来回千公里,换电三次,路上高速费差不多比我充电的钱还贵——还不算油费(哈哈)。这种折磨,也让我琢磨:产量和供应链的关系,像是长跑比赛中的节奏控制。
说到销量,产能确实重要,但不是唯一。咱们都知道,销量还受渠道、用户心理影响。有朋友说: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某4S店,十辆车里,能成交两三辆就不错。可见,终端的成交心理,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而且,不少经销商担心水军太多,速成假热潮,结果还是要看真增长。我觉得,微观上,虽然数据还能制造噱头,但从整体来看,微涨还是正常的。
回看这个1.29,它其实也不是绝对的神奇,更像是个风向标。毕竟上险才是真正的交付衡量。很多车主反馈,最近似乎成交意愿有所增加,原因呢?一方面,价格逐步稳定,优惠政策还多了点;另一方面,市场上,新能源的热度逐渐回暖,甚至有人说:现在续航长,充电方便,开起来不比油车差。 这话,是不是有点夸张?可能吧,但也反映出一部分潜在接受度的提升。
千万行业红利不是永远持续的。明年可能会有新能源补贴退坡,新车型推迟,甚至供应链问题再次突袭——我猜测,这样的事情,什么时候都隐隐约约在后头,有点像定时炸弹。你们觉得呢?这个市场,谁能扛得住?还是说,只要爆发一次,就能蹭到风口,不管后续。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一件小事。有次跟一个修理工聊天,他说:你知道现在很多客户,车换了两三次,还是搞不懂车上的各种配置。我一听,心里一惊——这可是用户心理的细节,买车不光看外观、价格,还得看用起来方便不方便。蔚来这几年拼的是智能化,但你智能化其实没有那么聪明。有个朋友试驾ES6,觉得操作界面不够直观,这就得不停调试,体验不好,买家就会心里打折。
那我是不是应该说,销量和用户体验是相辅相成的?前面说,帮帮大可能会成为销量推动器,但实际上,用户的真实感受才是粘性的关键。不像我以前听到有人说:买车就是看价格,买了就完事。这几年,似乎大家都变挑剔了——尤其是年轻人。他们更关注车到用时方恨少,有没有智能挂件能帮忙改善生活。
这让我有点担心,像蔚来这样强调高端智能的品牌,要让产品在实用性上多下功夫。毕竟,市场上的理想用户多半不是发烧友,而是普通人。他们买车,除了配置和品牌,还看心里是否有安全感、是否划算。短期内,价格的波动和交付速度,就会影响这些心态。这不,刚才我还听朋友打趣:你看我买个车,好比买瓜子,想吃多少吃多少,不怕变质。这话也说得透,但很多人还是要买得安心。
讲到盈利,我挺相信这几年蔚来的策略——产能是基础,稳住产能后,盈利就不远了。一方面,产量的冲刺让销量上去,另一方面,价差和成本控制会让毛利润逐步上升。之前看到一些分析说:蔚来用平台+模块化的手段,可以在保证质量的同时降低单车成本。这种活学活用的思路,倒让我觉得,蔚来其实在一边向上冲,一边在压缩成本。市场上也有人跳出来黑说:蔚来靠补贴撑着,真盈利还早。这是个狡猾的逻辑,但说白了,也未必全错。
(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没想过,未来几年,蔚来会变成什么样子。也许,它的品牌溢价还能持续,或者,随着产能放开,价格压力变大。对比特斯拉和理想,差距到底在哪?一边是硬核科技,一边是家庭用车情感连接。我倒觉得,这个市场,谁能稳住脚,都还有机会。
我倒在想:如果你也是一个未来车主,你会怎么选择?是看重技术还是性价比?或者,和我一样,还在琢磨那点细节和数字。哎,市场究竟会怎么走?谁也说不好。这样的不确定性,反倒让人觉得,等待,也是一种投资。你说,下一次上险会不会又创新高?还是会遇到秋后算账?这个,留给大家自己猜了。
——(我觉得,别太把数字当回事,实际体验才是真谛。)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