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新能源市场的爆炸式增长让我觉得很有意思。比如去年,国内纯电车销量比燃油车还多了差不多两成(这数据我估算的,样本数不多),这其实也反映了消费者对省心,省事的期待。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大家买车除了看颜值,还在意用得顺不顺手。刚一进入4S店,就闻到一股新车味,那种塑料和油漆散发的新车香。我倒是记得在某次去做检测时,旁边一哥们说:这车压根还没开快,带个十天半个月,就能看出毛病了。那时候我偷偷想:真是得看人。
开车最直观的感受,算是用起来的感觉。我最近试了一下奥迪E5,还真有点新鲜感。对比我家那台老牌合资车,E5的悬挂调校更偏向运动,起伏感虽然少了点,但过弯时的反馈比老款更有劲。这车的静谧性也不错,几乎听不到胎噪,除了风噪还在接受范围内。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因为我记得有人说换个轮胎,就能改善胎噪。可这话我一直没细想过,可能轮胎品质的差异对静音有更大影响吧。
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现在的新能源车都强调快充?我猜,除了省时间,可能还跟供应链有关。就像你去吃饭,用不了多久,各家厨房都得备货、调料,不能只靠少量宴席供应。800V超快充这个指标,看似牛逼,其实是车上的电子架构和电芯配合得更合理了。假如用生活比喻,就像把高压水管换成细管,虽然用得快点,但预想中是不是会更容易堵?这是不是意味着技术外包装其实隐藏着不少潜在风险?这个我没太深究,只是随口猜猜。
说到这儿,我翻了下笔记和相册,发现有个细节没提:我那天试车时注意到,座椅的包裹感觉比起像奔驰那样极致的包裹性差一点,但明显比大部分国产车要舒服。也许这就是奥迪的传统优势——用料和做工还是有点硬核。用心的消费者其实很容易被这些细节打动。只是这个差一点点,是不是也意味着它在某些细节上还达不到中高端水平?这个疑问让我反思,现在很多豪华其实用料和体验都差不多,唯一区别是品牌背书。
咱们说回来,价格方面,23万多起售对比特斯拉或者比亚迪,硬件配置还算合理。可是你想,我一个朋友实际上做车险的,他说:豪华品牌的车,其实保养费和保险费都比国产车高个一两千。这个额外成本不算少,每年多出几千块钱,久了也是个大数。毕竟,保险销售都知道,品牌越硬气,保费越高。你说,要是我每天跑100公里,能耗那么低,电费也不算贵,同样都能省不少油钱吧。假设百公里耗电17度,照现在的电价,差不多每公里不到一毛。
咱们又考虑了个问题:二手车市场,这车的保值率能到什么程度?我觉得这点挺关键。豪华品牌电动车在二手市场的表现,我觉得还不够靠谱。动不动就贬几万,尤其这次奥迪变成非主流标,可能让未来的折旧压力更大一些。你要是无意中买了个高级版亏钱了,反而比买个国产品牌亏得更多。去年有个朋友算过账,第一年的贬值大概20%,三年后可能还剩个7-8成的价。对于普通人,想想怕不是得等个五六年才能保值,或者盯着表盘看资金走势。
这里我突然想,很多人买车其实还是面子问题居多吧?你看,村里的大爷一看到没有四个圈,就会疑惑:这是啥品牌?感觉像个新来的牌子。其实奥迪这次的设计调整,还真是变脸——换掉原本经典的四环,改成大字LOGO,再配个光圈,像极了那些未来感设计,实际上就是变相降低了辨识度。这个市场,品牌认知还是不容忽视。对于普通消费者,尤其三四线城市的用户,这改动有点疏远消费者的感觉。
我还在想,要是等市场反馈更明确一些,比如是真的吗?车主反映的质量问题多不多?(这段先按下不表)。毕竟新品上市,难免会有小毛病刚冒出来,OTA升级和召回都还在优化阶段。买新车,耐心等几个月,等大家试驾出来,发现问题再决定,或许是更理智的选择。
我问了个在4S店的销售,他说:刚出厂的车,多少都会有点怪味,空气滤清器得经常换,开半年就能感受到差别。——这点倒让我反思:所谓的新车体验,其实是个不断折磨自己的过程。咱们谁都怕买了个新车,结果扯皮折腾,但又不得不面对。毕竟车不是淘宝秒杀,买了用了十年,这个过程得算上。
普通人是不是还应该等等?我个人觉得,若不是非要立刻换车,等一等市场稳定、价格耗散,挺合理。尤其是在这个价格会变,方案会变的市场环境里,及时观望风向,多点耐心,总归不亏。其实我更担心的,也许不是价格的变化,而是技术成熟度。这款车到底在三年内的耐久性怎么样?你们觉得厂家能不能保证,三年后还能像现在这么好用?(这可能只是我的猜测,没有依据)——但每次看到新车型,心里都浮现出这么一句:什么时候它能像进口车那样,维持品质且价格合理呢?
我相信,未来的奥迪还得花点时间磨合。像我这样心里有点数的用户,是真的在等。等到它产品的生命线越走越稳,售后服务网点扩展得更广,价格也快走向理性。到那时,再考虑是不是值得入手。否则,即使它配置再高,续航再长,包裹再舒适,没有足够的市场背书,还是得忍。也许,这就是普通消费者的购车难题吧。一辆车,既要能实用,还要能被认可,更要不要不断解释。你们说,是不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