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1月1日,工信部发布的《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评价方法及指标》将正式生效,这份被称为“燃油车死刑判决书”的新规,让整个汽车行业彻夜难眠。
新规将燃油车按重量分为三档:轻于1.09吨的车型百公里油耗不得超2.57升,1.09-2.51吨的车型限值3.3升,重于2.51吨的车型不得超过4.7升。 对比当前市场主流车型,丰田卡罗拉双擎油耗4.06升、日产轩逸油耗5.94升,全部超标。 这意味着,90%以上的燃油车面临技术升级或淘汰的命运。
新规的“三把刀”刀刀致命
第一刀砍向油耗极限。 以市场占比最大的中型车为例,3.3升/百公里的标准几乎逼近现有内燃机技术的物理极限。 目前仅少数插混车型如比亚迪DM-i能接近这一数值(3.8升/百公里),而纯燃油车连丰田的混动技术都难以达标。
第二刀是国七排放标准同步升级,检测方式从静态测试变为动态监测,传统“特调程序”作弊手段彻底失效。
第三刀来自新能源积分压力,车企必须将新能源车销量占比提至30%,否则燃油车生产资质将受限。
车企的生死时速:混动成唯一逃生门
面对新规,大众宣布2026年前砍掉40%燃油车型,丰田将电动车研发预算翻倍,宝马燃油发动机部门裁员50%的传闻甚嚣尘上。 混动技术成为救命稻草,插电混动(PHEV)和增程式(REEV)车型因能兼顾油耗与续航,被车企押注为过渡核心。
长城汽车甚至推出混动重卡Hi4-G,通过“三擎八挡十模”架构将山区工况油耗压至19.9升/百公里,节油30%。 技术升级的成本必然转嫁给消费者,未来燃油车售价可能上涨10%-20%。
消费者站在十字路口:抄底燃油车还是拥抱新能源?
现有车主无需恐慌,新规仅针对2026年后上市的新车,已购车辆可正常使用。 燃油车保值率已现隐忧:国三标准车全面禁行,国四车限行范围扩大,二手车商开始低价抛售库存。
政策并非“禁燃”,而是逼车企跳科技树
值得注意的是,新规采用“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核算,允许车企用新能源车积分平衡高油耗车型。 这意味着政策目的非禁售燃油车,而是倒逼技术升级。 轻量化材料(如镁合金轮毂、碳纤维传动轴)、高热效率发动机(丰田已实现50%热效率)成为研发焦点。 有工程师直言:“现有燃油平台几乎无法达标,要么砸百亿研发,要么放弃中国市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