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蒙智行国庆期间累计订单超4.8万辆,这消息一出来,朋友圈里立马炸开了锅。8天时间,平均每天新增订单超过6000辆,这样的数据,听着确实牛,尤其是对品牌传播来说是个大号助推器。但我翻了翻内心笔记,心里其实挺纠结的——这些订单数字,看起来很漂亮,可它到底有多实?这事儿,得慢慢说。
先说订单本身。据说10月1号一天就来了8000多单,8号又冲到7200,其他几天都在5-6千间徘徊。跟我一个朋友做销售的聊过,他倒是挺懵:这些数字听着爽,但真正能转化成交车的,大概率没这么乐观。毕竟前阵子事故消息满天飞,消费者对安全的焦虑和认知增强了,买车不是光看数字,安全、口碑都成了硬指标。
我心里琢磨:鸿蒙智行押注的是智能驾驶和互联体验,问界三兄弟成了最大推手,毕竟人家新技术加身,卖点明显。说实话,问界M7、M5这些车确实在同级别里算是被研发团队投入了不少心血,供应链也没少操心,貌似哪怕原材料涨价,整车集成度都维持得还算高效。拿研发比喻,下单就像烘焙大蛋糕,原材料得齐全,火候要掌握好,管道得顺畅,少一环都会影响成品口感。供应链这块,不像大家看起来的单纯拼价钱,更像是一场博弈,你得跟供应商谈出活路,也得把工厂调配得像钟表一样精准。这是经验告诉我的。
不太确定的是,鸿蒙智行公布的那些数据里,其实没有细分各车型具体订单量。大概率,问界三兄弟占比最高,但享界和智界没用最新型号,也说明部分车型还没完全进入消费者视野,或者就连厂商自己也在试水阶段。这点上,宣传有点像秀肌肉,展示的是品牌力量,但真正的市场表现得再等等。你说是不是?
说到这里,我忍不住自嘲一下,其实我之前抱怨车市乱象太多,指标满天飞没啥价值,这回看到这类大数据,我得收一收,不能光喊数字游戏。但真是,营销这东西,数字背后多少擦边球在走,订单≠销量,千万别弄混。一般1万张订单,能变成实际交付的可能只有60%到70%,这我估算的,销售路径上还有退订、融资、车险之类的环节堵点。
销售和供应链的博弈,拿我身边修理工说话,他最近就常跟我吐槽一件事:有些车卖得快,但维修配件短缺,客户等配件等得急得慌。这点在国庆期间表现得尤其明显,订单多了,厂家的响应速度没跟上,用户体验反而成了个问号。话说回来,鸿蒙智行这阵势,厂家供应链再不好好梳理,后期交车和售后可就惨了。
我还没说的是,国庆这波增长,和去年比起来增长了近70%,但今年比去年多放了一天,整体增长的真实性得打个问号。还有就是,鸿蒙智行这份海报里,享界和智界还是用老标识,虽然小细节,但透露的是团队对于细节打磨还没到位,这种粗糙感在车市竞争里真的很致命。车圈那么多玩家,大家都在争先恐后,细节拉胯的东西,用户自然留心。
说个小插曲。我刚才翻了下之前的相册,看到去年国庆我和朋友去车展拍下一些数据,从那时候起,智能汽车市场起伏就没少变化。大家看到数据上的持续领跑,别忘了市场其实很分散,而且很多智能驾驶和互联功能,说白了,还只是技术和营销炒作中的半成品,问界虽好,鸿蒙智行的背后还存在许多被掩盖的复杂因素。
顺便提个没细想过的猜测,我觉得鸿蒙智行可能还在试图用这种订单数字,催化投资人信心和渠道活力,毕竟它的供应链和渠道并不算很成熟,爆量带来的压力大,对企业也是场考验。不知道大家怎么看。
那国庆假期里,大家路上看到这些车多不多?我问朋友,你觉得这么多订单的车,国庆路上真开得多吗?他乐:这车这么多,路上咋没见车挤呢?这话让我忍不住一笑,订单的美好和现实差距,就是这么个人间小现实。也让人不禁想,新能源和智能汽车这场大戏,热度和持久度到底哪个更靠谱?
这些订单背后,是不是也能映射出一个更深的行业问题——买车变成一场数字游戏,但真正的用户体验和安全意识却没跟上,这样的增长,撑得住多久?国庆期间那些事故数据摆在这里,安全到底是不是被严重忽视了?这话,咱就聊到这。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