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亚迪的日子
有时候我真觉得,咱们整个中国汽车行业走到今天,是个大反转。
去年销量突破千万,那是个什么概念?我随便套个数字,估算一下,可能有一半车主根本没有试驾就买了。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很多新车主其实基本不看评论,只是觉得国产车不比合资差,反正我身边有人说,买车就像挑菜,挑新鲜、挑熟悉、挑价格。
从供应链角度讲,我一直觉得制造车,就像盖房子。原料和零件就像砖和水泥,要稳稳当当地供给。去年来看,国产车的供应链比以前成熟了不少,关键技术成本也明显下降。比亚迪用的刀片电池,其实就是自己跟供应商买料、自己做配比、自己调工艺,要不你以为为什么电池比国际品牌便宜那么多?反正我猜,这一点上,国产车的研发能力其实跑得挺快,虽然还不能说完全自主,但是进步挺明显。
我注意到很多朋友,特别是一些刚入职不久的,觉得买车快成了比拼面子的事。他们买车,第一想到的还是日本车,尤其是丰田。可能是从小接受的观念:日本车技术成熟、油耗低、耐用。那么问题是,这种认知是不是有点老?我翻了下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出口汽车超100万辆,超过日本,成了世界第一,但国内很多人还在盯着十年前的印象,觉得国产车质量低。
其实我自己也这么想过,为什么?可能是惯了日本车的品牌光环,也可能是国产品牌在早期给人留下的质量不佳的印象。你试想一下——我们国家航天、5G、芯片……这些技术都快到月球上去了,难道汽车还落后?我估计不完全,因为汽车不是光有造车技术,还得靠供应链、渠道和用户体验的综合水平。
这个用户心理真的很微妙。我有个朋友,咱们40多岁,最开始挺喜欢日系车的,觉得油耗低,保值率高,开着踏实。后来,他换了辆比亚迪汉,发现发动机声更低,车里空间大很多,最关键的是,车辆维护估算每年比以前便宜20%。更别说新能源车在城里摇号难度大,涨得自个心疼。
这让我想起去年我和修理工聊天,他说:你知道吗?现在电动车故障率比燃油车低多了,维修也更简单。但这个简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实际上,比亚迪的研发投入很大。去年,企业利润,平均每辆车投入研发占比估算不到10%,对比丰田,可能是不到一半。这就是为什么国产新车开出去不比日系差。
国产车的价格战,其实也反映出制造成本下降和技术成熟的变化。我敢打个赌,不少人都没真正算过一辆车的百公里成本——燃油、保险、维护,算下来大概在3块左右。新能源车可能会更低,甚至说未来月付几百元都可能成为常态。
当然啦,我也要说一下,很多人对国产车的偏见,还是因为品牌认知没跟上科技提升的步伐。有个销售说:很多人买车,第一考虑还是牌子,觉得日系、日本高端,国产就是个低端货。我反问:你试试看一辆国产豪华SUV,比如长城WEY或是比亚迪唐,跟对手的几款车一比,是不是个性更鲜明?但人们可能还是对长得不够漂亮有偏见。
而且,国产品牌就在暗暗发力。你知道吗?有个朋友刚买了辆国产车,评论说:国产车越来越像样了,除了设计还不够国际化,但比之前便宜很多。我忍不住想:是不是很多人还在盯着外国汽车的蓝烟?价格差不多又能买到旗舰配置。这点让我猜测,很多人盲目崇拜洋货,没考虑到国产技术的提升。
顺便一提,我曾经翻了下笔记,看到一个数据:在国内,某些高端车型售价,普通消费者看起来觉得贵得离谱,但实际上制造成本只占一半不到,剩下的基本是品牌溢价。你觉得,为什么丰田能利润几千亿?光靠成本低?不,也靠品牌溢出。
说来也是奇怪,明明国产车的性价比远超前几年,但在一些消费者眼里,还在贬低国产。我最近也在插手考虑,买辆新车,不用非得买日本车的标准,国内品牌逐渐追赶上去了。去年我到展厅,亲眼看了新款理想ONE,那设计和做工,看了觉得很正气。
其实我也在问自己,未来还会有多少类似特斯拉那样的创新公司出现?没有细想过,但我猜,也许即使没有,国产车的脚步会比较扎实一些。真的,很多车企都在主动出击,把技术和品质往高端推。而人们还是惯用品牌认知去评判。
这个行业的竞争,说白了,除了技术,渠道、售后和用户体验也特别重要。比亚迪有个在售后维修点的朋友说:信息化程度比日本牌早很多,数据化管理让车主能随时知道你车在修理厂的状态。我觉得,这其实代表了行业的变革。
(这段先按下不表)做汽车,要懂得抛开虚头巴脑的标签,看到实实在在的细节。那天我注意到一辆车轮圈,边缘有点微微的划痕,但自己洗完车后,车身颜色明显变得亮丽了。
顺带一提,很多混迹行业多年的朋友都说,国产车的保值率其实还不错,比十年前提升了20%以上,大部分人都忽略了这个细节。因为,谁愿意花高价买新车,然后几年后贱卖?谁都想价格永不跌。
虽说,国产车还远未到完全超越合资的地步,但比起十年前,差距已缩短得让人惊讶。这不是虚空的说法,是实操的差别。世界上没有一家产业像汽车一样,能直观体现国家科技、制造和市场的实力。你喜欢豪车,也不要忘了,那背后都是庞大的供应链、研发投入和渠道铺设。
难免会有一点点自我更正:我之前说国产车赶不上,其实太绝对了。毕竟,行业里总有黑马,尤其是在新能源领域,谁能说得清未来会怎么样。就像我猜测的,可能未来5年会出现无人驾驶+换电站一体化的超级平台。
这些想法,让我怀疑:我们到底什么时候能摆脱崇洋媚外的偏见?是不是还要等到中国人自己买着国产豪华,自己用着国产软件,才能真正自信起来?反正,我觉得,那些新车交付的瞬间,可能是全民认知的一个转折点。
换个角度想——也许我们只需要多一点耐心,多一点信心,少点偏见,就像那句老话:路在脚下,脚步不停。真的,没有人知道未来会变成什么模样,但我相信,我们车里的每一公里,都是向前的脚步。
你会不会也在琢磨,下一辆车,真的要支持国产?还是还等日本车降价?呵呵,我也和你一样,满脑子胡思乱想。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