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还记得最初那种极客情怀,大胆、有趣,什么都敢试,什么都能造的时代?小鹏汽车,过去给人的感觉,就是那班技术宅在车库里一顿猛造,仿佛总有新东西冒出来。可如今,这股浪漫似乎慢慢被盖上一层务实的滤镜。很明显,何小鹏已经不只满足于做点炫酷技术了,他现在盯着表格、数据,嘴上挂着“季度盈利”,心里算的全是生意账。这转变让人不禁要问:“小鹏,真的要跟过去的自己彻底说再见吗?”
事情的发展真是出乎意料,每隔一段时间,新能源车圈就上演一场“大作战”,小鹏这次明显不再抱着孤注一掷的幻想,而是步步推进。这不,何小鹏直接打包票,说今年四季度要实现首次季度盈利。这种话,搁在过去的“梦想家”小鹏嘴里,还是挺冲击的。两周前,公司掌门人亲自“下场”,在媒体采访中表态,语气里没有一丝游离,看来是真想往前冲了。
要说底气,肯定不只是空话。最新二季度财报一出,数据像海啸一样往外淌。交付量和毛利率同时创了季度新高。你看经营亏损缩小了41.9%,只剩下9.3亿元;净亏损更暴跌了62.8%,只剩下4.8亿元。这些都刷新了小鹏上市以来的历史。说实话,这成绩,搁现在这竞争如狼似虎的新能源市场里,还真让人多看两眼。
而那些核心数据,也不止是好看的数字。整体毛利31.7亿元,硬生生比去年涨了1.8倍。汽车业务毛利更猛,盲涨4.6倍,达到了24.2亿元。销售和管理费用率也下来了,直接砍掉7.5个百分点,降到11.9%。这些数字,细看都是“蚂蚁搬家”式的进步,每年都给自己省下一大笔钱,不挖地三尺、刀刀见血都做不到。
可咱说到底,技术才是真本事。就在大家以为价格战会让毛利率砸到脚趾,小鹏却反道而行,毛利率环比涨了3.8个百分点,达到了14.3%——市场本来还担心会掉,这反而超预期。公司财务副总裁吴佳铭说,原因是技术升级、平台通用化,还有供应链被拿捏得死死的。“扶摇”架构这名字听着就挺玄幻,但它确实带来了眼前看得见的效益。再有,新出的2025款G6和G9,各自的毛利率也都挺美滋滋,归根结底还是为客户挑选了那些最有性价比的版本,客户买得开心,公司也过得痛快。
说到销量,去年下半年那叫一个惊心动魄,小鹏连着给出两记重拳——扔出了MONA M03和P7+。这两款低价车把销量彻底拉起来了,8月份还在1万台晃悠,12月直奔3.5万。但事情永远是“有得必有失”,低价车的出现让小鹏的平均售价暴跌。今年一季度,这两款车直接占了销量的81.7%,拉着单车收入跌到15.3万元。要说这事,是“喜忧参半”最活生生的例子。
不过情况也不是一成不变,今年二季度一堆改款车型交付量陡然攀升。单车收入又涨回到16.4万元,MONA M03和P7+合起来的销量占比也降到65%。看得出来,车企的“出招”不只是拼性价比,更在于调结构、让各条产品线联动。就像足球场上的“阵型变换”,老将下场了,新兵顶上去。MONA M03任务完成,全新P7接棒,何小鹏说从9月开始,月销量能稳定在4万台以上,这估计就是小鹏的“新打法”了。
效率也是这场游戏里最重要的“分数”。公司连续8个月交付量超过3万台,这已经不光是销量,还是现金流的催化剂。二季度自由现金流,一举突破20亿元。季末现金储备更暴涨,净增22.9亿元,创纪录地达到475.7亿元。讲真,这种现金状况,在动荡不安的新势力车圈里,绝对是“活得最滋润的那一个”。
财报也没藏着掖着,三季度新车交付量直接喊到了11.3-11.8万辆,同比增长接近翻倍。总收入看着也猛,喊到了196-210亿元,比去年同期涨了近百亿。这里面的底气,就是销量、现金、技术三条线一起往上推,谁都不会傻到只看某一个数据。
何小鹏又先画了个圈,说四季度还要发增程版X9,公司即将进入“多车型周期”。也就是不再押宝单一爆款,而是多点开花,什么类型的用户都能“照顾到”。而且他还在智能驾驶上吹下一个“技术代差”的牛——图灵AI辅助系统要拉开距离。这不仅是为了噱头,更是要提升未来的毛利和净利。小鹏想的不仅是吃下市场规模,更是做自己造血、实现全面盈利的老大哥。
不过,要说小鹏跟别人最大的不同,那还得看背后的“大招”——和大众汽车的技术合作。这招,说白了就是借别人的船顺水推舟,把前期的研发成本“均摊”出去。二季度,小鹏“服务及其他业务”竟贡献毛利7.5亿元,毛利率依然高达53.6%。虽然比一季略降,但也属于高水平。管理层解释是技术服务的波动,其实大家都知道,靠单一车型打天下太危险了,这种多业务线就能分散风险,公司不会被某几辆车的销量左右生死。
有趣的是,小鹏现在悄悄流露出的那种“人到中年”气质,实在让人忍俊不禁。以往总想制造爆款、抢风头,现在却更勤恳地埋头于“产品、质量、管理、销售、供应链”这些基础活。职场里的人都懂,年轻时拼命求刺激,到了一定阶段,才发现“稳健才是王道”。哪怕技术蓝图再天马行空,一家汽车公司,必须首先得账面漂亮、每月能自给自足。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觉得,有没有那么一点点遗憾?毕竟,极客浪漫是小鹏曾经最迷人的标签。而现在的它,数据严丝合缝、策略步步为营,似乎跟过去那个“脑洞大开”的小鹏分道扬镳了。可是站在现实面前,谁能不低头?新能源行业风起云涌,烧钱的速度跟熬夜刷剧有得一拼,要是不赶紧学会自保,一不小心就被市场无情淘汰。企业家不会为情怀留情,他们只认能赚钱的路。
所谓“极客浪漫”与“财务理性”两派的较量,其实也是整个产业进化的必经过程。小鹏不再只想着酷炫技术,而是开始琢磨如何把创意变成钱。往深了看,极客基因不会彻底消失,或许只是变了个模样,藏在每一次产品升级、每一次供应链谈判、每一个操作流程里。极客变中年,技术理想和财务红线互相博弈,就像打游戏升级,少了激情,多了点策略。
回头想想,也许这正是新能源汽车赛道的全部真实:最初都是梦想家,后来成了精明的跑者。谁都知道,要想最后站着出圈,脸上不能只有光环,更要有硬核的现金和牢靠的运营模式。小鹏这次努力自证,靠的不是天马行空的想法,而是一步一个脚印的数据。至于未来怎么走,产品创新和商业价值之间的天平,始终还在慢慢调整。
但即便如此,不少车迷还在怀念小鹏曾经那种“爱折腾”的样子。有人说,市场就是用钱投票;也有人坚持,品牌就该有点独立气质。倘若小鹏能在理性与浪漫之间找到新平衡,或许会诞生一个更成熟,更有个性的汽车企业。到底今后还有没有“极客彩蛋”?这个谜团,可能只有时间能揭晓。
时代变了,车企也在变。咱们现在看到的小鹏不是终局,革新随时可能卷土重来。未来,谁能又重新点燃那个脑洞大开的“极客火花”?还是得看市场、看团队、看用户怎么选。说不定下一个技术“骚操作”,就在你没注意的时候披着一层理性的外衣闪现出来呢!
小鹏的转型能否彻底颠覆新能源车圈的玩法?极客精神是不是就此退场?咱们暂时还无法下最终结论。或许下一个财报,又会抛出新的悬念。小鹏到底是“中年稳健”还是“极客回魂”?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聊聊你的观点——你更喜欢哪一种小鹏?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