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朋友卖车,跟我抱怨飞度销量这么低,你说这市场咋了?我说:别急着怪市场,飞度的问题没那么简单。他还不服,问我为什么。我就打了个比方:买车这事儿,就像买菜,菜好不好吃,关键是事情买菜的人胃口咋样。
说回汽车,小型燃油车这块儿有点微妙。你看吉利缤越,去年销量差不多每月过万,特别是1.5T+7速双离合那款。跟飞度、Polo、XR-V这一堆在一起比,好像倒吃甘蔗,卖得越来越乐观。猜测一下,这不完全是因为好看或者便宜,更多是它在动力和配置上做了点文章。咱先别急着点赞,下面我细细讲讲。
咱拿动力说事,吉利缤越的1.5T发动机,其实相比同级别德系和日系自然吸气发动机,那叫一个暴力输出,足够激情,也够灵活。我跟修理厂老王聊过,他说:这发动机保养还算合理,发动机舱设计紧凑,换油换滤芯也方便,算是良心布局。飞度那边1.5L自吸,动力表现明显吃亏,尤其是在高速超车时,明显没缤越干脆利落。市场感受不就差了这么一点点嘛。虽然1.5L+CVT的缤越价钱跟飞度差不多,但1.5T+DCT的优势又直接拉开了差距,也就是说,同价位的选择空间更大。
我得承认,前面说动力就能决定胜负,有点大了。其实买车更复杂,消费者关心的比动力多得多。像缤越的内饰设计,14.6寸大屏幕那块,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那屏幕素质我给70分,界面清晰流畅,非常对年轻人的口味。再加上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这点上缤越给了L2级别的配置,算市面上少有的硬核装备。比起飞度、Polo那些,还真不是简单的价格差,而是科技感让消费者多了几分信赖。
坦白说,这也容易让人脑补故事:新能源车卖得火,是因为它们有好看、内饰新潮、科技感强,而不是说什么新能源标签本身有多么吸引人。我朋友家的销售经理也聊过,说新能源能卖,是因为大家都觉得智能驾驶大屏幕自动泊车更酷,有点像买手机买苹果,买车选新能源,一定程度是品牌和配置驱动。不信的话,可以看看同价位纯燃油车的销量,多像是被这些先进配置鄙视了。
想跑题说句,为什么有些车企研发、供应链那么难搞?这事儿有点像做饭,你手里材料的质量和厨师的手艺决定最后味道。吉利他们背后的研发团队相当靠谱,供应链协调到位,发动机是自家完全掌控的,不用担心调校水土不服。相比之下,像XR-V这类合资车,发动机供应、配件供应都是分散的,环节多了,沟通成本大,成本也高,难怪价格反而不低,但给消费者感受的方便和体验没有提升,反而掉链子。咱别说客户愿不愿意买,这成本和体验差距就在那儿。
我自己心理有个小疙瘩,说这话有点像帮吉利做宣传,但我得自我更正。我不是说所有自主品牌都能像缤越这样逆袭,我查了下数据,不确定但估算,低于10万元的燃油小型SUV,缤越能做月销过万,确实是个较大突破。其它自主同级车型销量就没这么抢眼。说明了这不仅仅是品牌背书,更多是产品力和配置,是团队理解消费者的结果。对了,你觉得哪家的供应链管理能做得更好,能让更多车做成吉利缤越这样?别只看结果,这里面的故事足够复杂。
不小心又跑题了。我还想说一下渠道,缤越的3S店和经销商挺给力,报价稳定,优惠适中,销售员一度跟我说:消费者对1.5T+DCT那台,接受度很高,议价空间小,卖得尤其快。这点和飞度、Polo那些渠道小打小闹、降价促销策略比,感觉就差一个调性。买车还得买个心情,人家销售说出口,你能感受到,那是诚实和信心。
消费者心理很复杂,有的人宁愿买老款飞度,因为惯和口碑,有的人冲着新能源就买,我自己没细想过,纯粹猜测,新能源销量虚火也许有那么点儿被政策撑起来的成分,稍微一松政策,销量会不会回落?这段先按下不表。
算了一笔小账,1.5T+DCT缤越百公里油耗6.5升,算当前,每公里油费大概0.5元,跟飞度没差多少,保养成本也差不多,难道买缤越不更划算吗?这让我怀疑,消费者到底有没有真正算清楚过这些成本。
你有没有觉得,同级车里,动力强、配置多、不一定更贵,反而成了消费者买车的隐形陷阱?这未免太耐人寻味了。以后买车,是不是得先学会算这盘细账?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