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报拉响:2219亿日元亏损背后的三重冲击
2025财年上半年财报发布那天,东京午后的阳光很好,但日产总部会议室的窗帘拉得严严实实。投影幕布上,2219.21亿日元的净亏损像一道裂开的黑色峡谷,把五年前“联盟复苏”的乐观叙事撕得粉碎。7.27%的全球销量下跌、6.69%的营收缩水、中国市场17.6%的断崖式跌幅——三组数字像三记闷棍,敲在管理层、经销商、供应链与员工的头上。更刺痛的是对比:去年同期还有192.23亿日元净利润,如今却上演“由盈转亏”的高空坠落。财务官在镜头前努力保持平静,却掩不住尾音的颤抖:这是五年来首次半年报亏损。镜头外,远在横滨码头的新车库存区,密密麻麻的轿车与SUV被防水布盖住,像一片被按下暂停键的银色墓地。那一刻,所有人意识到,警报声不是财报发布才响起,而是销量曲线掉头向下的瞬间就已经拉响,只是回声传到财务系统需要半年时间。当现金流的血液以每秒千万日元的速度流出,日产不得不把“生存”二字贴在每一次内部会议的投影首页。
卖楼关厂裁员:日产“止血”组合拳的代价与底线
总部大楼被放上货架的消息,比财报更早泄露。那栋坐落在横滨湾、玻璃幕墙反射出港口吊车的建筑,曾被视为“技术日产”复兴的象征,如今却要为现金流让路。卖楼、关厂、裁员,三把手术刀同时落下,动作之快让工会都来不及组织第二轮谈判。管理层在PPT里用冷静的字眼描述“资产变现、产能收缩、人员优化”,却没人敢在内部论坛回答一个帖子:下一刀会不会砍向研发中心?关厂清单里,九州与巴塞罗那的工厂被写成“阶段性停产”,可工人们知道,阶段性往往意味着永久性。裁员数字被拆分成“提前退休、自然流失、岗位迁移”,但HR系统里悄然关闭的工位权限,比任何措辞都直白。更残酷的是,当公司把“止血”作为最高优先级,所有长期投入都要给现金流让路:新车型的模具费用被冻结,电池合资公司的二期土地被退回,连东京车展的展台面积都缩水一半。外界看到的是财务报表上的“一次性损失”,内部感受到的却是组织肌肉的撕裂声——那些曾让日产在2018年拿到“沃德十佳”的发动机工程师,如今被集体放进“自愿离职”候选池。断臂求生,断的究竟是脂肪还是筋骨,答案要等到2026年新产品落地才能揭晓,但伤口已在此刻流血。
全球失速:中国跌17.6%、日本跌16.5%,谁偷走了日产的引擎
如果把日产过去二十年的销量曲线做成心电图,2025财年上半年就是那条陡峭的下坠线。中国市场17.6%的跌幅最刺眼,可真正让人心惊的是跌幅结构:曾经月销过万的轩逸如今被国产混动夹击,只剩六成订单;天籁在B级车市场被贴上“保守”标签,90后消费者甚至叫不出改款后的英文名。日本本土的16.5%跌幅则像一面镜子,照出“故乡市场”对日产品牌的审美疲劳。K-car领域被铃木与本田挤压,Note的e-POWER神话被丰田的廉价混动终结,连最忠诚的五十岁用户也开始转向Yaris Cross。北美市场看似只跌0.2%,却是被大额终端折扣硬生生托住,单车利润被削去三分之一。三大市场同步失速,不是简单的“产品老化”四个字可以概括。更深层的小偷是“技术叙事”的失灵:当中国品牌把智能座舱做成15万元标配,日产还在用“沙发厂”口碑讲舒适;当丰田把混动成本压到与燃油版同价,e-POWER的“不用充电的电驱”故事再也撩不动消费者。引擎盖下的HR16发动机十年未换代,车机系统的UI还停留在安卓4.0时代,技术光环被时间啃噬得锈迹斑斑。失速的不仅是车,还有品牌与时代的对话能力。
2750亿日元经营亏损预警:关税之外,日产还缺什么
财报PPT最后一页,2750亿日元的全年经营亏损预测被标成红色加粗,旁边用小字补充“假设关税不变”。这句看似保守的提示,反而让外界更担忧:如果连关税微调都能决定盈亏平衡,日产到底还剩多少内部抓手?拆解成本结构,材料费占比已逼近50%,铝、锂、稀土价格过去三年翻了一倍,而终端均价却因价格战下滑8%。采购部门把能砍的供应商利润都砍到极限,再砍就只能砍到品质。物流端,红海危机让东南亚零部件海运周期拉长两周,库存资金占用增加300亿日元。汇率更是隐形杀手,日元每贬值1日元,进口成本增加110亿,而出口收入却因本地化生产无法同步受益。 tariff之外,真正缺的是“定价权”——当产品无法支撑溢价,所有成本上涨都只能内部消化。更尴尬的是,日产在全球最大电动车市场中国没有规模化的电池议价权,宁德时代给头部新势力的价格比日产低8%。缺芯片、缺电池、缺定价权,最终汇聚成缺利润。2750亿日元不是水晶球里的诅咒,而是所有短板同时漏水的算术结果。
Re:Nissan转型计划:一张蓝图能否撑起2026年的盈利曙光
“2026财年实现汽车业务营业利润率4%以上”——Re:Nican计划首页的粗体目标,像黑夜里的灯塔,也是质疑者的靶心。蓝图里,日产要在两年内推出30款新车型,其中16款电动化,削减20%的固定成本,把全球产能从500万辆压缩到400万辆。数字很雄壮,可关键在于执行节奏:2025年下半年就要完成电池平台整合,2026年初必须上线全新电子电气架构,而此刻横滨工程中心的加班打卡记录却创下三年新低。为了凑出研发预算,日产把非核心股权、经典车收藏、甚至Formula E车队的冠名权都摆上货架。资本市场用脚投票:财报发布当天股价跌11%,第二天反弹3%,第三天再跌5%,市场对“蓝图”投出“观望”票。真正的悬念在于,当产能收缩与新品投放同步进行,如何确保经销商网络不崩?当固定成本削减20%,又如何保证安全与品质冗余?日产给出的答案是“联盟协同”,可联盟自身也在瘦身。蓝图能否从PPT驶进现实,取决于接下来六个季度里,每一款新车的毛利率能否跑赢原材料涨幅。2026年的曙光,现在还是一张需要供应链、市场、汇率同时配合的复杂函数。
情绪、情节、悬念:当“技术日产”光环褪色,信仰还能充值吗
老员工至今记得2016年戈恩在横滨发布“日产智行”时的大屏动画:一辆IDS概念车自动驶过十字路口,激光雷达像心跳一样闪烁。那一刻,“技术日产”四个字被重新充值,成为工程师加班到深夜的信仰。如今, IDS概念车的元素只在老款Leaf上留下半块仪表UI,而“日产智行”官网的最后一次更新停在2023年3月。信仰崩塌不是轰然巨响,而是每天细小的失望堆叠:车机卡顿、OTA跳票、4S店销售把e-POWER解释成“增程又不像增程”。当新势力把“智能”做成标配,日产却把“ProPILOT”拆分成三个价格包,消费者用钱包投票“不充值”。更残酷的是,内部也开始分裂:年轻工程师在匿名论坛吐槽“代码外包给印度公司,debug时间比写代码还长”,老工程师在吸烟室回忆“VQ系列发动机拿过多少次沃德十佳”。情绪像暗流,在每一次延迟交付、每一次降价补偿、每一次裁员谣言里翻涌。情节的转折点藏在2026年:如果首款固态电池车型能如期上市,续航突破1000公里,信仰或许能二次充值;如果再次跳票,“技术日产”将沦为怀旧梗。悬念留给时间,但时间不会给太多集数。
写在最后:在电动车与价格战的双重绞杀下,日产的选择题也是行业的必答题
日产的故事不是孤本,而是所有传统巨头共同面对的考卷:当电动车把机械门槛降到电池+软件,当价格战把利润率压到刀片那么薄,过去的规模优势、品牌溢价、技术壁垒 simultaneously 失效。卖楼、关厂、裁员,是日产写下的前半页答案;Re:Nissan转型计划,是后半页草稿。真正的评分标准不在华尔街,而在消费者下一次点击“下单”按钮的0.1秒。选择题的选项只有两个:要么在2026年前拿出让人愿意付溢价的新技术,要么接受被卷入低利润、高销量的红海,成为别人的成本项。日产的选择题,也是丰田、本田、通用、福特的必答题。对于读者,无论你是车主、供应商、还是 merely 关心产业的人,日产的“断臂”求生至少提供了一个清晰坐标: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旧引擎也跑不到新能源时代。下一次当你看到日产广告,请别急着滑走,那可能是传统汽车巨头最后一次用尽全力向未来招手。招手的姿势是否优雅,取决于接下来两年里,他们能否把蓝图里的每一颗像素,变成真实道路上的尾灯。
日产危机 传统车企转型 电动车价格战 Re:Nissan 裁员关厂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