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春节,关于中国经济的质疑声音就会冒出来,尤其是外媒总喜欢在春运的时候做文章。今年也不例外,美国媒体又把镜头对准了高铁和绿皮车,硬是要从车厢的冷热程度里找经济问题的证据。什么高铁空荡荡,绿皮车挤成一锅粥;什么高铁投资过头,没人买账。
其实,这些结论听着挺“炸”,但细看数据和现实,事情没那么简单。
春运期间,谁都知道买票难。高铁票价高是事实,广州到长沙四百多块,一次回家路费能顶几天工资,普通打工人当然会细细衡量。相反,绿皮车票价亲民,一百多块走同样的路,慢点也能到家。
大多数外出务工的,尤其是从河南、湖南这些人口输出大省回家的人,时间上可以忍一忍,钱省下来才是硬道理。高峰期,绿皮车里人挤人,走道上站满了。可这并不等于高铁没人坐,更多的是大家根据自己的情况选了最合适的方式。
美国媒体那些报道,采访的都是收入偏低的群体,红包钱缩水、消费变紧巴,这些确实反映出部分人的压力。但要把它们直接当成中国经济整体的缩影,未免以偏概全。今年春运,铁路客运总量再创新高,客流整体涨了6%,呈现出强劲的出行需求。
高铁、绿皮车各有各的拥趸,实际上,春运期间高铁夜间班次加开,运力持续攀升,数据根本不是“空座率高”的样子。只盯着绿皮车的拥挤,就说高铁没人坐、经济不行,这种逻辑本身就站不住脚。
绿皮车依然火爆,有它的道理。中国地广人多,特别是三线以下城市和乡村地区,普速列车覆盖面广,票价低,适合低收入群体跨省长途迁徙。高铁票价贵、覆盖不到的地方多,绿皮车就成了刚需。春运不是一场票价的比拼,更像是出行方式的多样化选择。
高铁主打快和舒适,绿皮车守住经济实惠,各有用户群体。那些照片里,过道堆满行李,厕所旁都有人站,春运每年如此,反倒成了中国节日里最有“人情味”的一幕。
高铁建设被外媒扣上“过度投资”的帽子,听起来像是中国在烧钱做面子工程。实际上,中国高铁网密度全球第一,覆盖了绝大部分大中城市,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高铁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产业和城市发展的助推器。
京沪线、广深线这些主干道年年盈利,沿线产业链也跟着升级。即使还有部分高铁线暂时没满负荷运转,长远来看,这都是为人口流动和区域发展铺路。美国、日本这些国家也羡慕中国高铁的速度和规模,只不过他们自己搞不起来,才会酸溜溜地批评中国投资“过头”。
经济压力确实存在,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有波动,但中国整体经济韧性很强。春运期间,全国出行总量达九十亿人次,自驾、铁路、公路、航空全面增长。老百姓能出门、能回家,就是最直接的生活温度。
铁路上,动车组旅客占了绝大多数,日均上线率创新高,说明高铁需求很旺盛。政策方面,减税降费、稳就业、拉动消费,都是在为经济稳增长加码。铁路的跨境线路,比如广深港高铁,每年运客量也在攀升,成为区域经济合作的桥梁。
外媒总在关键节点放大负面,试图用个别现象代表全局。可是中国经济体量摆在那,贡献全球增长三成,高铁网是硬实力,也是国家形象。未来几年,高铁还要继续扩展,智能化、磁浮列车等新技术也在路上。
春运的绿皮车,不是高铁的“失败”,而是中国社会两种群体的合理选择。有人省着花,有人赶时间,各取所需,反映的恰恰是经济多元和社会活力。
说到底,坐哪种车、花多少钱回家,那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经济有波动,生活压力有增减,但中国的春运从没冷场,数据和现实都在证明这点。美媒镜头下的中国,永远不够完整。他们的焦虑,和我们的生活,其实没什么关系。春运年年如此,铁路依然忙碌。
老百姓的日子也还得一天天过下去。今年,谁还没在买票抢座位里感受过点小刺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