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增程车很少用2.0T,因为发动机角色已转变为发电机,追求高效、低耗的1.5T发动机更适合实现空间优化和成本控制

大众的2.0T发动机,真的是车圈的黄金搭档。我记得前两年和一位修理工聊天,他说:2.0T那个家伙,动力够猛,毛病也闹得出,可用得久了没啥好挑剔。这话掷地有声,也反映了2.0T的普适性和成熟度。但最近几回跟朋友聊增程电动车,2.0T却像隐形了一样,几乎看不到影子,反倒是1.5T发动机频频出现。这到底是为什么?

先说个数字,1.5T发动机的热效率普遍能达到40%甚至更高,像奇瑞那个五代1.5T专用混动机,热效率竟然有44.5%(样本少,具体情况还得多跑几圈)。而同类2.0T发动机的热效率,大多卡在38%以下。为何这么不一样?从供应链的角度讲,1.5T发动机体积和重量都更轻巧,像是换了轻便的旅行箱,放进车上容易腾空间,这对整车布局尤其关键。

为什么增程车很少用2.0T,因为发动机角色已转变为发电机,追求高效、低耗的1.5T发动机更适合实现空间优化和成本控制-有驾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曾专门记录过理想L9的动力布置。其实它的发动机额定发电功率只有60kW到70kW(体感),而它的驱动电机总功率加起来能有330kW,完全不靠发动机直驱。你就想,既然发动机只是个移动发电站,那用一个夸张的2.0T大排量发动机去发电,跟用个小马力的发电机相比,有意义吗?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那为啥增程没直接用更小的1.0T或者更老旧发动机?关于这点我也没细想过,猜测是要保证稳定性和应对复杂工况吧,毕竟增程器不像普通发电机,装在车上还要受温度震动影响。不过这个细节,我得查查供应商那边的具体选择逻辑(这段先按下不表)。

为什么增程车很少用2.0T,因为发动机角色已转变为发电机,追求高效、低耗的1.5T发动机更适合实现空间优化和成本控制-有驾

讲真,现实中的差别还是蛮明显的。比如同是30万级别,蔚来用的1.5T增程发电机相较于某合资品牌用的2.0T,油耗稳定性和静音表现上有实际差距。前者运行更省油、更安静,尤其堵车和低速时感觉差挺多。你会怀疑,这2.0T除了噪音大点儿,还真能发挥出额定功率吗?我觉得挺难。

我得纠正自己刚才说2.0T没啥大用。其实也不能说完全无用,像仰望U7、极氪9X这类车,装2.0T增程器就是考虑到必要的电力储备和极端工况供电稳定,能更放心地支持更重量级的电池和动力系统。毕竟,高原、长途高速这种情况,动力需求和发动机负载都不一样。只这样的例子毕竟少数。

我忍不住问一句,你觉得车价差不多同类的2.0T和1.5T增程车型,选谁更划算?我简单算了下,假设车船税浮动300元到600元,油耗成本也差不了太多,1.5T的小排量省下的那些微小开销,能不能抵消2.0T发动机那点儿更高价格和维修成本?这个算下来,日常用车1.5T优势就凸显了。

为什么增程车很少用2.0T,因为发动机角色已转变为发电机,追求高效、低耗的1.5T发动机更适合实现空间优化和成本控制-有驾

说到供应链,1.5T发动机的产能和供货链比2.0T成熟得多,价格自然更亲民,而2.0T那套系统往往还得定制开发。拿这种情况打个比方:就是超市里买预包装的早餐搞定早饭,和自己单独跑市场拍卖专卖店的牛排商谈价钱,显然前者用得舒坦,后者不一定合算。

我和同事开玩笑说,2.0T的身价有点高不成,低不就,比较尴尬。增程车上,发动机单纯变成发电机,技术追求转向低耗、静音和高效。大排量反而是豪华负担。说实话,我倒挺想知道,未来会不会有更小排量的3缸机上阵?毕竟小排量和高效涡轮组合现在技术挺成熟(没细想过)。

再回头说那个具体场景,某次去4S店,销售瞄了眼增程车型,随口说:现在客户都想省心,别管发动机多大,能跑远、安静就行。当时我心里嘀咕,这话道出了车企的真实压力,用户心理比技术参数直接管用得多。

为什么增程车很少用2.0T,因为发动机角色已转变为发电机,追求高效、低耗的1.5T发动机更适合实现空间优化和成本控制-有驾

突然有点跑题,增程车的市场份额提升速度,你觉得能追得上传统纯电吗?毕竟,两者成本和技术壁垒不同。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没有那么多确定数据能支撑这个判断,只能继续观察。

1.5T成了增程车发动机的最佳拍档,因为它不求炫技,只求稳定。你拿手里那台增程车型开的感觉,有没有觉得发动机声音和持续动力表现无缝衔接?其实背后承载的是供应链、产量、成本、还有整车空间的博弈。谁都想发动机消失,只剩电机全权挂帅。

为什么增程车很少用2.0T,因为发动机角色已转变为发电机,追求高效、低耗的1.5T发动机更适合实现空间优化和成本控制-有驾

下一个技术突破点会在哪儿?是电池的升级?还是增程器彻底换代?还是连这发动机也能愣头青成电驱辅助的配角?这倒是真有点期待了。你怎么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