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嘞,各位车迷,今天用车社要给各位来一记重磅消息!
最近车圈里最沸腾的话题,绝对是英伟达的市值飙升,直接登顶全球第一!
老黄如今可谓是气吞山河,一副“手握日月摘星辰”的架势,感觉全世界的钞票都在向他招手。
不过,先别急着唱赞歌!
就像悬疑剧里埋下的伏笔,剧情往往会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反转,这回英伟达,似乎在中国车企这块,遇到了点小麻烦。
为啥这么讲?咱们慢慢剖析。
在未来汽车的蓝图中,智能驾驶无疑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缺少它,就如同宝剑少了锋刃。
英伟达凭借着强大的芯片算力,自然就成了车企们竞相追逐的合作伙伴。
前段时间,黄仁勋访华,那份热情,简直要把“求贤若渴”四个字写在脑门上了,恨不得当场和中国车企结成战略联盟。
可结果呢?这才过了多久,风向标就变了!
据知情人士透露,通用汽车的高管在深度体验过英伟达的自动驾驶方案后,私下评估的措辞是“危险系数较高”。
这评价,可够犀利的!
要知道,今年三月,老黄才亲自敲定了与通用的合作,还立下Flag,说2026年自动驾驶业务要实现50亿美元的营收目标。
现在看来,这笔钱,恐怕没那么容易到手。
更抓马的还在后头。
即便是老牌劲旅奔驰,对于英伟达的自动驾驶方案也略有微词。
去年,奔驰掌门人康林松亲自挂帅,率队在美国进行了长达千余公里的实地测评。
结果显示,英伟达的辅助驾驶性能,竟然逊色于国内一家名为Momenta的新创企业!
这结果,让一向以严谨著称的奔驰颜面何存?
更出乎意料的是,有风声传出,奔驰已将国内市场多款车型的辅助驾驶业务,从英伟达手中转让给了Momenta。
这简直就是“鸠占鹊巢”,被人直接抄了后路!
再看捷豹路虎,也在暗中接触新的供应商,寻求替代方案。
眼下的状况是,英伟达的员工,鲜少再直接与国内车企对接项目。
这局面,着实有些微妙。
问题来了,原本被车企们奉为圭臬的英伟达,为何突然失宠了呢?
归根结底,还是一个“适配性”的问题。
国内车市,厮杀之惨烈,堪比古代战场。
每家车企都争分夺秒,恨不得将一天掰成两天用。
你英伟达的芯片纵然性能卓越,但交货周期过长,兼容适配存在难题,谁有闲情逸致等你慢慢打磨?
更何况,国内的车企们也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谁又甘愿将核心命脉拱手让人?
看看特斯拉,早就开始自主研发芯片了,我们自然也不能甘拜下风。
于是乎,蔚来、小鹏、理想、小米、比亚迪等品牌,纷纷投身于自研芯片的浪潮中。
在这个时代,没有几项独步天下的绝技,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造车的。
讲到这儿,不得不提一下英伟达Thor芯片延期交付的风波。
理想汽车,作为英伟达的重点客户,Thor芯片的首批尝鲜者,却受到了延期交付的拖累,直接影响了L系列新款车型的上市节奏,销量也随之受到波及。
据说,仅仅是延期一事,就让理想损失了高达两万辆的销量,折损近60亿的营业收入!
小鹏汽车的应对,则显得更为迅捷。
上半年还信誓旦旦地表示要以英伟达Thor为主,将自研芯片作为备选方案。
可到了年初,眼见Thor屡次延期,立刻壮士断腕,放弃Thor平台,转而集中力量攻克自研芯片。
现在,小鹏的自研芯片,已经在新款G7车型上实现了量产应用。
此前,车企们还顾虑自研芯片的成熟度不够,但与英伟达Thor的坎坷经历相比,他们忽然意识到,自力更生或许才是更明智的选择。
一位车企的工程师就曾吐槽,英伟达最初交付的Thor芯片,存在着诸多设计和工程上的问题,“连基本的散热都做不好,更别提兑现宣传的700TOPS算力了”。
经过数轮调整之后,勉强达到了量产标准,然而原先承诺的700TOPS算力,实际能释放的也只有500左右。
理想汽车原计划今年在这款芯片上部署一个参数高达40亿的模型,但由于算力捉襟见肘,难度骤然增加。
因此,理想也加快了自研芯片的应用进程,计划在明年一季度实现装车。
听完这些,各位是不是觉得,英伟达要在中国车企这儿彻底玩完了?
倒也未必。
汽车智能软件业务,对于家大业大的英伟达而言,只不过是九牛一毛。
即便将汽车芯片业务也算进去,这部分收入在英伟达总营收中的占比也不足2%。
但是!
汽车可以被看作是没有双手的机器人,其技术发展路径与当下炙手可热的具身智能机器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黄仁勋也曾断言,未来像小米、比亚迪这样的企业,定能制造出卓越的机器人。
而智能汽车,则被公认为是具身智能最先落地的应用场景。
拥抱汽车自动驾驶,就等同于拥抱人工智能的未来。
因此,抓住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业务,实则意义深远。
只不过,英伟达的节奏,始终无法与中国车企同频共振。
英伟达是一家技术驱动型企业,它所关注的是如何攻克技术难题,着眼于长远发展,而非当下汽车交付的紧迫需求。
如果以满足交付速度为首要目标,那么汽车芯片其实完全可以采用更成熟的制程技术,毕竟汽车最看重的还是稳定性,没必要为了追求极致性能而死磕最新技术。
加之,在资源调配方面,英伟达也未向车企方面过多倾斜。
不少工程师都坦言,在应对Thor交付困境时,能够明显感觉到资源支持力度不足,“有时甚至需要车企自己来解决芯片设计上存在的缺陷。”
说白了,汽车业务在英伟达的战略优先级中,并未占据显要位置。
这与那些雄心勃勃的国内车企之间,形成了一种难以调和的矛盾。
《孟子·离娄上》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国车企在自研芯片的道路上,无疑需要经历一个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过程,最终才能笃行致远。
那么,各位车迷朋友,对于此事,您有何高见呢?
您觉得中国车企自主研发芯片,这条路走得通吗?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真知灼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