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理性的年轻人,正在把新能源车开成“生活插件”

越来越理性的年轻人,正在把新能源车开成“生活插件”-有驾

这个夏天,全国各地都热得劝人放弃理智。

北京晒到柏油发软,成都午后风像吹电吹风,深圳人恨不得把自己冻进便利店冰柜里。但有一个地方,始终凉快、安静、信号满格,在新能源车里。

从写字楼地库、商场停车场,到郊区空地和家门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钻进车里工作,而且不是临时凑合,是像样地搬进去了一半生活。

糖糖刚三十出头,住在嘉兴海宁,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同时也是个“生活博主”,她的日常在小红书上获得了不少关注:分享家庭出游攻略、亲子教育经验、下班后的晚餐计划,还有新能源车的用车体验。

期初她还对近期午餐后同事们的“集体消失”不解,直到和一名要好的闺蜜同事在午休时看了半集《哪吒》后才恍然大悟,“这也太会照顾自己了吧。”

越来越理性的年轻人,正在把新能源车开成“生活插件”-有驾

图源:@红糖小记

一份资料,一壶龙井,再放点轻柔的音乐,配着车载香薰,任凭外面烈日炎炎,工作效率却直接拉满。

“我还没吃完饭,工作电话打进来,就直接在车里接了。”乐兮说,他是一位年轻科员,办公室人多、家里太热,中午他经常钻到车里,开着空调吃午饭、顺便回邮件,“有时候眯一会,下午更有精神了”。

副驾座椅直接放平,智控AI会准时把他从小憩中唤醒,打开外循环通风,雨后梧桐树叶上的自然之力指引着他一路返回办公室。

越来越理性的年轻人,正在把新能源车开成“生活插件”-有驾

图源:@乐兮

新能源车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城市逃生舱,比咖啡馆安静,比共享工位私密,不用排队、不怕尴尬,还能关窗静音,调成自己喜欢的灯光温度。

你可以在副驾刷资料、在后排剪视频、在中控上演示PPT,还可以提前冰一瓶水,等客户上车谈合作时递过去。很多人已经不把车当交通工具了,而是当作一个拎包入住的移动场所,拎着电脑进来,坐着开会、吃饭、发呆、放轻松。

说到底,年轻人不是非要在车里办公,是实在没地方好好待一会儿。

新能源车碰巧补上了那个城市里被压缩掉的个人空间。

越来越理性的年轻人,正在把新能源车开成“生活插件”-有驾

图源:@开B10的Jason

越来越理性的年轻人,正在把新能源车开成“生活插件”-有驾

李敏现在每天上班,打完卡后第一件事就是坐进自己的车里。她在成都高新区一家互联网公司做产品运营,31岁,和爱人是大学同学,一毕业就结婚了,孩子刚上小学,老公在外地出差居多。她从来没想过自己会成为“在车里办公”的人,但现在已经成了日常。

“有时候楼上会议室满了,或工位太吵,我就直接在车里开视频会。”她说,副驾上装了一个平板支架,车载Wi-Fi够快,空调声音也不大,安静、清凉、不用抢。

下楼接外卖的时候顺便吃了,吃完就开始整理报告,一直待到下午两点,再回到办公室和同事同步进度。她说,这种半隐身式的状态反而更有效率。“没人打扰,不用社交,效率高太多了。”

她身边已经有三四个同事也开始在停车场办公了,有的连小折叠桌都备上了,一到午休时间,各自进车、拉窗帘、开空调,“一整排停车场都能闻到咖啡香”。

越来越理性的年轻人,正在把新能源车开成“生活插件”-有驾

图源:@叮叮当dear

乐兮的女友每次和客户见面前,都会提前开车过去,在附近找个安静的地方把车停好,提前摆好样片、打开车载音响、擦一擦仪表盘。

“去咖啡馆人太多,星巴克里好多失业的大哥,一坐一个下午,气氛有点太悲怆了,客户有时候也不太自在。在车里谈反而松弛一点,我跟她一边聊,一边看样片,还可以在周围找个公园停下来,她说感觉很像看剧看片花,等她的时候还可以看会动画片。”

越来越理性的年轻人,正在把新能源车开成“生活插件”-有驾
越来越理性的年轻人,正在把新能源车开成“生活插件”-有驾

她还在后排准备了两瓶水、一个抱枕,和一个可以插U盘的K歌麦,每次谈完工作,自己还能再唱两首放松放松。

而在西安做地产销售的刘珈宁,26岁,几乎每天中午都会坐进车里躲会儿人。他说店里人来人往太乱,真正能整理资料、回客户信息的,只有车里的那一两个小时。

“我中午都不进饭店了,吃完就坐车里听播客,敲字做客户登记,效果比坐在电脑前强。”他的车里,后排被他改装成了半个文件架和茶水柜,连一个插电热水壶都接好了,还有能随时加热的小饭盒,“新能源最不缺的就是电了吧”。

如果说天热是人们钻到车里的前提,那么在人群中扒拉出一种暂时性个人空间的想法,就是刚需了,一些年轻人的共性非常清晰:要一个能让自己静下来、做点事、喘口气的地方。这个地方,不一定要大、不一定要酷,但必须可控、舒服、不被打扰。

新能源车恰好长得像那种地方。

越来越理性的年轻人,正在把新能源车开成“生活插件”-有驾

图源:@康小雨

有人在车里开了会议、接了客户,有人剪完了一期Vlog,有人趁空档在副驾缝了个手工娃娃,也有人,就单纯想在这隔绝一下城市的噪音,喝杯饮料静一静。

车内不是终点站,也不是逃避地,它是他们重新分配时间、调节节奏的那块缓冲带。一个属于自己的、锁得上的空间,在现在的城市里,已经变得极其稀缺了。

“我不是真的想一直在车里工作,”李敏说,“但我每天确实都在等一个能坐下、不说话、能自由自在喝会茶也不必听同事们蛐蛐这个那个的时刻。而车,就是那个地方。”

越来越理性的年轻人,正在把新能源车开成“生活插件”-有驾
越来越理性的年轻人,正在把新能源车开成“生活插件”-有驾

如果说上一个时代买车讲究的是“有面子”,那么现在的年轻人,会更看重“能不能在里面好好待一会儿”。

感觉像是一种心理空间和物理空间叠加的真实诉求。

糖糖平时工作忙、两个娃,最初考虑买新能源车只是为了通勤省点油。但用了一段时间后,她发现车子变成了生活节奏里不可替代的缓冲区:下班回不了家,车里先坐坐;会议太多耳朵嗡嗡响,就钻进车里开个静音冷气;孩子上补习班,趁着等人,在后排回几个工作消息,顺便把晚饭吃了。

她没有刻意改装车内,但副驾总会留着一条备用毯子,后排常年塞着一个小桌板,还有一瓶冻好的水。“不是非要在车里生活,而是外面实在没有地方让我停一停,孩子们的表达欲又旺盛,一路讲个不停,直到进了车,他们自己就进入飞行模式了。”

越来越理性的年轻人,正在把新能源车开成“生活插件”-有驾

这种“车里坐一会儿”的简单需求,在不同城市、不同职业里,竟然有惊人的相似性。

杭州一位在事业单位工作的中层Itzhak,以前几乎住在办公室,连儿子年级升班考试都错过了,现在响应单位提倡的“不加班、不懈怠”,一下班就进地库开车回家。他说是“逃避”,逃避一些同事的邀约,他不想把人际关系搞得那么复杂,同时,他又说这也不是逃避,而是“在回家路上能稍微放空下脑子,想想明天哪个会是没必要开的”。

但他又是随时待命,一副无法轻松的姿态,副驾成了餐桌,中控是会议设备,他甚至专门在后备箱放了一系列的户外生存装备,防止哪天下大雨困路上耽误了工作。

越来越理性的年轻人,正在把新能源车开成“生活插件”-有驾

图源:@Itzhak

坐进车里、耳机一戴、空调一开,他能从工作日的繁杂里挣脱出来,再缓缓步入周末的节奏。

“地库就像办公楼底下的冥想室,我只是在那里把自己拉回来。”

“只有回家看见了老婆孩子的笑容,才觉得自己是真正松弛了下来,周末带儿子出去在体育馆周围卖卖饮料,还能社会实践一下,我不想错过孩子成长太多。”

越来越理性的年轻人,正在把新能源车开成“生活插件”-有驾

还有从事新媒体工作的广告投手“进击的小胖妹”,常年在杭州上下班单程70公里,每天堵车时间不输一个短途高铁。她的车不仅仅是通勤工具,她会在车上录播客,听竞品广告,改客户方案,甚至下班后在小区楼下不开灯坐着发呆。

“上楼又回到现实了,那半小时,还算是自己的。”

剪辑师、策划人、销售员、自由职业者……这些年轻人没有明确说过要“在车里生活”,但新能源车的空间和功能,正在悄悄替代掉城市里原本应该承担这些功能的角落。

不是没人想去咖啡馆,但点单、找座、噪音、限时这些小麻烦,叠加起来就很容易放弃。而车这个私密空间,不需要预约、不被打扰、随时断电、随时上线、随时独处,它成了被动生活节奏中最主动的一环。

“现在你做什么都做不了主,职场中每天都在不断地执行,好在开个车不用再听吩咐了,不用哄,不用催,它自己就把该做的事做了。”

在不少年轻人看来,新能源车的吸引力,从来不在“它电不电”,而在“它静不静”“它稳不稳”或者说“它让你愿不愿意多坐五分钟”,有时候,人们的诉求非常简单,也非常可爱,“能不能让我自己安静地啃个热狗,做个手工,或与世无争地刷会剧?而别来一遍遍催我!告诉我什么该做,什么又不该做?”

越来越理性的年轻人,正在把新能源车开成“生活插件”-有驾

年轻人挑车,不会直接说出需求列表,但他们对空间的使用,是诚实的。

有人在后排铺了瑜伽垫,用来趴着回客户微信,或在主驾后座挂了储物兜,里面塞着耳塞、维C泡腾片和小夜灯。李敏说她光选车载小冰箱就选了两周,最后买了个600多块的国产,“车里如果能有个浴室,那真想每天都住车里。”

这些细节或许听起来不豪华,但它们反映出的是年轻人们对控制感的渴望。人们想把握住手中一点点确定性的东西,他们需要一个地方,让自己喘口气、静下来、干正事、放空脑子,不被打扰也不被提醒,像给一天的生活打个空格。

越来越理性的年轻人,正在把新能源车开成“生活插件”-有驾

图源:@南方姑娘

“你冬天在油车里呆着,还会担心睡着了会中毒,而新能源车里完全不用操心,智能AI会准点叫醒你,然后把你推送到该去的地方。”

当有人问现在的年轻人到底想要什么样的车,他们可能说不出具体品牌、配置或者动力参数。但如果你仔细听,他们都在回答同一个问题:这辆车,能不能帮我把自己“放进去”。

越来越理性的年轻人,正在把新能源车开成“生活插件”-有驾

曾有4S店的销售说,一位年轻人带着宠物狗去看车,当他无意间发现自家柯基喜欢趴在副驾的软垫上时,进去看了看,发现里面的曲线和狗狗的柔韧性匹配,当下就订了车。

年轻人选择自己的第一辆车,理由可能千奇百怪,这辆车是不是“智能”能听懂宠物的心声,是不是“高端”能体贴车主的情绪,它有没有办法,装下一个完整的、想好好活的我。

越来越理性的年轻人,正在把新能源车开成“生活插件”-有驾

图源:@HUHU

康小雨最开始甚至没打算买车,他是北京一家制造业央企的中层,处理项目、对接流程,一年365天有300天需要解决“今天怎么不出岔子”。

电车这种“不确定性大物件”,他曾经是拒绝的。直到有一次陪单位小年轻去试驾零跑C16,空调够凉,语音够稳,操作顺手不夺权,“像个乖巧但不卑微的副驾驶”。那天他没多说话,但第二天就下了订金。

他从不炫车,不讲配置,在他眼里,车就是“别添乱”,但他确实成了零跑车主群的组织者之一。

越来越理性的年轻人,正在把新能源车开成“生活插件”-有驾

他的朋友里有职业运动员,也有带娃的摄影师,还有在副驾做短视频的自由职业者。

他们开着零跑一块儿去营地,不摆拍、不搞露营视频,一个个打开后备箱,架起折叠桌,煮咖啡、放音乐、遛娃。

有人看上去像是在生活,其实是在真正地呼吸。

越来越理性的年轻人,正在把新能源车开成“生活插件”-有驾
越来越理性的年轻人,正在把新能源车开成“生活插件”-有驾

图源:@可可妈的碎碎念

康小雨说得很直白:“车不用惊艳我,只要别让我失控。”

零跑,正是在这类看似“不重要”的微小愿望里,被一群理智又敏感的人悄悄选中了。

选它的人们,反而愿意把人生交给车带一程。

拾月和浩哥,95后,已婚,两个人两只猫,去年底双双裸辞,从杭州出发,驾驶着一辆零跑C10环行中国。

他们不是因为打工倦了才上路,而是一直有个梦想:想看看世界,也想看看自己还可以有哪些活法。旅行不住酒店,后排铺床,副驾放冰箱,小红书每天19:30直播,车就是直播间,也是生活现场。

越来越理性的年轻人,正在把新能源车开成“生活插件”-有驾

图源:@摆烂情侣不摆烂

在新疆边境的雪夜,他们蜷在车里取暖,娱乐屏上放着前一天的直播回放,车外是寒风打窗的声音。有时候他们会在直播上感悟:“车内的一席温暖,帮我们撑住了生活。”

他们的路线已经越过赛里木湖、越过雪山、越过了哈萨克斯坦边界,零跑C10从没掉过链子,他们管自己的C10叫“床车”。

“第二天起床,重新握着方向盘的时候,你还有盼头,我们不追求智能操作的快感,只要它不在关键时刻给我添乱,它就是最好用的智能。”

而另一些人,则在理性的推演里,悄悄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第一辆车。

比如20岁开C16的Jason,杭州的大学生,刚拿到驾照就认定C16是他的车。

越来越理性的年轻人,正在把新能源车开成“生活插件”-有驾

这个决定不感性,他能把LEAP 3.0架构的优点背得滚瓜烂熟,从快充平台到语音系统再到车辆芯片,一套数据打下来,像在做一次系统选择题。

但最后真正让他交卷的,是一次坐在试乘车后排,他的母亲开车,他把奶茶放进杯架,打开座椅通风,播放屏幕里的视频,然后安安静静地、舒舒服服地坐了40分钟。

他感觉有那么一瞬间,自己仿佛在太空漫游:“后座一把把我拽进了梦里,与其说是在挑车,不如说是在挑一个可以承载我生活方式的空间。”

他用这辆车带全家人露营,带同学去古镇写作业,也带朋友在后排看比赛。

“C16就是一个社交客厅嘛,陪你玩,陪你闹,也会陪你度过这个难熬的夏天。”

越来越理性的年轻人,正在把新能源车开成“生活插件”-有驾

这些人都把零跑当成了梦想之车。

他们的共性不是同一年龄段、同一城市、同一用途,而是都很清楚:他们要的是一辆不制造情绪的车。他们有工作、有家人、有计划、有疲惫,有点冲动但很能评估性价比。他们未必最在乎什么“首发科技”,但一定会在意“这东西我是不是马上能上手”。

零跑抓住的,正是这种理性中的柔软。

从创立之初,它一直不是最响的品牌,没有明星代言,不做造势级发布会,甚至早期还被视作“低调得不太像新能源车”的异类。但靠着全域自研的稳步推进、对配置和结构的极致打磨,它撑过了最难的几年。

截至2025年6月,零跑上半年累计交付突破22万辆,6月单月销量达48,006辆,连续稳居中国新势力品牌销冠。它还成功出口欧洲等海外市场,变成“德国人都爱开的中国车”。

越来越理性的年轻人,正在把新能源车开成“生活插件”-有驾
越来越理性的年轻人,正在把新能源车开成“生活插件”-有驾

而这个数据背后,是越来越务实、但依然对生活怀有期待的年轻人。他们也许第一次试驾就下订,也许看了几百条小红书才敢买。他们不热衷“车改变人生”,但却愿意一次次把生活融入车里。

零跑或许不是最惊艳的选择,但它稳稳地接住了那些想过好日子的年轻人。

那天安吉营地的傍晚,零跑的车排成一圈,有的孩子在车顶帐篷里睡着了,有的刚刚打开大人布置好的车载妙妙屋,大人围着小桌煮咖啡、切水果。空调开着,娱乐屏播放着老电影,车门半开,风刚刚好。

越来越理性的年轻人,正在把新能源车开成“生活插件”-有驾

没人炫车、没人拍vlog。只有一个人低声说了句:“在这里,能慢下来。”

也许这才是理性消费真正的落点:你不一定知道自己要什么,但你会清楚什么最不想失控。

他们没有统一的需求,但共同想要一个结果,有个地方,可以不演、可以坐住、可以和周围的人们不设防地尽情畅聊。

零跑,刚好安静地在旁边等着。

在这个被算法定义的时代,我们已经习惯了每个选择背后都藏着评测报告、测评视频、流量密码。但关于一辆车,一个空间,一段旅程,它究竟好不好用,其实只有一条判断标准:你愿不愿意在它里头,不做事,不演人设,只是放轻松地当回自己。

零跑可能不是所有人的最佳答案,但它恰好成了越来越多人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那一部分。

在你无数次打开车门、关上世界、坐定下来的那一刻,它在场,稳稳地,默默地,把你撑住了。这,大概就够了。

【今日话题】

对你而言,车意味着什么呢?

策划丨三联.CREATIVE

编辑丨张驰

作者丨森赛

排版丨安妮

图片来源丨受访者供图

越来越理性的年轻人,正在把新能源车开成“生活插件”-有驾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实验室》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