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界独立运营,华望动员攻坚,传统车企打不了高端战

最近咱们国内汽车圈里有两件事,听起来像是两家公司自己的事,但你要是把它们连起来看,就会发现这背后的大文章可不简单。

一件是奇瑞和华为合作的那个智界品牌,前不久宣布要“独立运营”了;另一件是广汽集团,也和华为有个新合作叫华望,广汽那边兴师动众地开了一个动员大会,要为这个新项目攻坚克难。

这两件事一前一后,一“分”一“合”,其实都在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一个现实:在造高端智能新能源车这件事上,我们那些家大业大的传统汽车厂,好像真的有点力不从心了,不变革可能真不行了。

智界独立运营,华望动员攻坚,传统车企打不了高端战-有驾

咱们先细说说智界。

官方的说法是,智界品牌要进入2.0阶段,听起来很高大上,说要投入上百亿资金,研发团队要加到五千人,而且以后生产、销售、服务全部自己说了算,独立运作。

这话要是翻译成大白话,其实就是过去那套合作模式走不通了。

智界S7这款车,去年年底刚出来的时候,那阵仗可不小,有华为那么强大的技术和品牌背书,发布会也开得热热闹闹。

可结果呢?

销量一直上不去,头几个月每个月就卖个几百辆,这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市场里,基本上就是垫底的水平。

直到后来华为把自己的销售渠道资源全押上去,产能问题也慢慢解决了,销量才勉强爬到几千台的水平,但离大家预期的爆款还差得远。

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

智界独立运营,华望动员攻坚,传统车企打不了高端战-有驾

车本身的产品力其实是不错的,关键就出在合作双方的“步调不一致”上。

你可以想象一下,华为是一家科技公司,它的基因就是快,追求高效率,市场反应要迅速,恨不得今天想到一个功能,明天就要在车上实现。

而奇瑞是我们国家的老牌车企,几十年的发展下来,形成了一套非常成熟但也非常庞杂的流程体系,做什么事都得按部就班,讲究稳妥,一个零件的改动可能都要经过层层审批。

让一个习惯了精雕细琢、慢工出细活的老师傅,去配合一个讲究“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互联网高手,这俩人搭伙干活,效率能高得起来吗?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智界S7的交付问题,很多车主交了钱,却要等上好几个月才能提到车,这在消费体验上是致命的。

这背后就是供应链、生产节拍、质量标准等一系列内部流程的摩擦和内耗。

所以,这次所谓的“独立运营”,说白了就是奇瑞下定决心放手,把主导权更多地交给华为,让更懂用户、更懂市场的华为团队来决策,减少内部的掣肘,这样才能把劲往一处使。

这是一次痛苦但又必须进行的调整。

智界独立运营,华望动员攻坚,传统车企打不了高端战-有驾

看完了智界这边有点无奈的“分家”,我们再来看广汽那边的“誓师”,就更能理解其中的深意了。

广汽集团为了和华为的新合作项目“华望”,搞了一场非常正式的“攻关动员会”。

从集团的一把手到项目的一线员工,大家聚在一起表决心,立下军令状,要保证项目“首战必胜”。

这种做法在传统车企里其实并不多见,一个新项目而已,何必搞得这么隆重?

原因很简单,广汽这是在吸取智界的前车之鉴。

广汽的管理层看得很清楚,跟华为这样的伙伴合作,如果还抱着过去那种“我才是老大,我说了算”的传统主机厂心态,那结果很可能就是重蹈覆辙。

一个大集团内部,部门墙、利益壁垒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思想不统一,行动上各搞一套,那再好的项目也得黄。

所以,广汽的这场动员会,表面上是给项目加油打气,实际上是在给整个集团内部上思想统一课。

智界独立运营,华望动员攻坚,传统车企打不了高端战-有驾

它就是要从上到下明确一个信号:时代变了,玩法也变了,我们现在合作的对象不是一个简单的零件供应商,而是一个能够定义产品、掌握流量入口的科技巨头。

所有人都必须放下过去的骄傲和固有的工作习惯,全力配合新的合作模式和节奏,不能再有“这不符合我们流程”、“那需要重新评估”之类的推诿和拖延。

广汽这是想在问题发生之前,就通过统一思想来扫清内部障碍,避免像智界那样,等到问题积重难返了再来补救,这无疑是一种更聪明的做法。

把这两件事放在一起,我们就能看到一个非常清晰的脉络:在冲击高端智能电动车这个全新的赛道上,传统车企沿用多年的那套体系,从产品的需求分析、设计理念,到制造流程,再到后端的市场营销和用户服务,可以说已经全面落后于以“蔚小理”和华为为代表的新势力了。

这并不是说传统车企造车的功底不行,论机械素质、安全性能、制造工艺,它们依然是顶级的。

但在新的战场上,用户要的已经不仅仅是一台冰冷的机器,而是一个聪明的、懂他的、能不断进化的“移动智能空间”。

在这方面,新势力的思维模式和组织架构显然更具优势。

看看华为参与的几个汽车项目就更清楚了。

智界独立运营,华望动员攻坚,传统车企打不了高端战-有驾

目前来看,真正大获成功的只有和赛力斯合作的问界品牌。

为什么?

因为赛力斯在合作之初,相对来说是一个包袱更轻、姿态更低的伙伴,它很彻底地把产品的“灵魂”,也就是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品牌形象、用户体验等,都交给了华为来主导,自己则专注于发挥长处,做好生产制造这个“身体”。

这种深度的、权责清晰的合作,最终催生了问界M7和M9这样的爆款车型。

反观智界和北汽的享界,之所以走得磕磕绊绊,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合作双方在磨合过程中产生了太多的内耗。

所以,无论是智界宣布“独立”,还是广汽为华望“宣誓”,这都不是孤立的事件。

它们共同指向了一个趋势,那就是传统汽车巨头们正在集体反思,并开始用实际行动承认,在新的游戏规则下,单靠自己过去的老本,确实打不赢这场高端仗。

与其在犹豫和内耗中错失良机,不如彻底转变思路,全面拥抱新的合作模式,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

这或许意味着,传统车企未来在合作中的角色,会越来越像一个顶级的“代工厂”,负责提供高质量的硬件平台和制造能力,而产品的定义权和与用户直接沟通的权力,将更多地转移到科技公司手中。

这对于习惯了当“链主”的传统车企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观念冲击,但这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命运的齿轮已经开始转动,这或许就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时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