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区充电9分钟就走,我以为他开保时捷,凑近一看车标才发现,这个杭州老板已经把120万卡宴换成了极氪9X
高速上老张那脚油门踩下去的时候,我手里的咖啡差点泼出来。
前车突然并线,他连犹豫都没有,方向盘轻带,整台车就窜了出去。等反应过来,已经超过去大半个车身。我当时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这家伙开的到底是什么?两吨多的大块头,动作怎么比轿车还利索。
“你这车…”我话还没说完,老张已经笑了:“习惯就好。”
认识老张五年,他那台黑色卡宴开得挺顺手。去年底突然听说他把车卖了,换了台国产电动SUV。圈子里有人说他生意上可能遇到点事儿,也有人说他就是想尝个鲜。上周末正好路过杭州,约他见一面,顺便看看这台让他放弃保时捷的车。
见面那天在高速服务区,我到的时候他车已经停在充电桩旁边。走近一看,充电枪刚插上。“要等很久吧?”我问。老张摆摆手:“不用,你去买杯咖啡,回来就差不多了。”
我半信半疑地走进服务区,排队买咖啡,刷了会儿手机,前后也就十来分钟。等我端着咖啡出来,他已经拔枪准备走了。“这就行了?”“够用了,”他说得云淡风轻,“从20充到80,喝杯咖啡的事儿。”
这倒是让我有点意外。印象里电动车补能是个麻烦事儿,排队、等待、算计里程,挺折腾人的。但老张这车好像不太一样——380公里纯电续航,加上那个快充速度,用他的话说:“市区一周充一次,高速想补就补,比以前加油还省事。”
上车后我才注意到更多细节。内饰用料扎实,手能摸到的地方都是软的。二排座椅放倒,腿托抬起来,比他以前那台卡宴后排舒服不少。“带家人出去玩,这配置够用,”老张说,“关键是静音做得可以,孩子在后面睡觉,基本不会被吵醒。”
下午那段修路的烂路,车身没什么多余的晃动。我看了眼仪表台上的电话,老张正在跟客户谈项目,语气平稳,像在办公室里而不是颠簸的车里。这底盘调校和车身刚性,确实有点东西。
“为什么换车?”我终于问出这个憋了半天的问题。
老张沉默了几秒钟,然后说:“开卡宴那几年,每次保养都得预约,一次小保养两三千,大保养上万。油费也不便宜,市区一脚油门下去,油表哗哗往下掉。”他顿了顿,“最烦的是进城,限行限号,周末想带家人出去转转,还得看日子。”
“现在这台呢?”
“绿牌,不限行。充电比加油便宜,保养也简单。”他笑了笑,“而且这动力,说实话,比卡宴猛。”
我记得他说的3秒多破百这个数字。一台家用SUV,动力储备能到这份上,确实有些超出预期。但更让我在意的是另一个细节——他提到过一个侧碰抬升系统,感应到侧面撞击时,底盘会自动抬高,用更硬的结构去抵御冲击。这种设计,平时你感觉不到,但关键时刻或许能派上用场。
傍晚往回走的时候,老张切换了智驾模式。车自己跟着导航走,变道、超车、控制车距,动作挺自然。“这套系统还在升级,”他说,“5颗激光雷达在那儿放着,慢慢会越来越好用。”
我问他周围朋友怎么看这个选择。他说有人不理解,觉得从百万豪车换成国产车是降级。但也有几个朋友试驾过后,已经在考虑换车了。“真正开过的人,多少能体会到这车的好处,”老张说,“不开的话,确实不太好解释。”
快到市区的时候,他把车停在路边,打开了后备箱。尾门分两段开启,下半部分放下来能坐人。“周末带孩子去郊外,累了就坐这儿歇会儿,挺实用的,”老张说,“这些小设计,用起来才知道方便。”
我绕着车走了一圈。车身线条硬朗,但又不显得笨重。老张说这车叫“极氪9X”,50万出头的价格,技术配置比很多百万级豪车还丰富。900V高压、6C快充、智驾硬件、越野能力——这些词听着有点陌生,但落到实际用车场景里,确实能感受到区别。
临别前我问他,如果重新选择,还会不会换这台车。老张想了想说:“卡宴确实好车,但不一定适合现在的我。这台车能满足我90%的用车需求,剩下那10%,也不是卡宴能解决的。”
回程路上我一直在想,汽车发展到今天,技术门槛越来越高,选择也越来越多。极氪9X能打动老张这样的老司机,或许不是靠某一项技术有多炸裂,而是在各个场景下都做到了及格线以上——不会让你在任何环节感到明显短板。
至于值不值,这事儿因人而异。但从老张的选择来看,国产车确实走到了一个新的节点。有些东西,不试不知道,试过之后,或许就回不去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