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MEGA自燃,预警提前响,未能有效阻止

凌晨三点,上海外环高架下,一辆理想MEGA停在路边,车头冒着不合时宜的白烟。

十秒后,黑暗里一道火光腾起,像是有人在城市的心脏点燃了一根火柴。

旁边的摄像头记录下整个过程,车身迅速被吞噬,只剩下扭曲的框架。

消防员赶到时,地上还冒着热气,空气里是塑料和金属烧焦的混合味道。

理想MEGA自燃,预警提前响,未能有效阻止-有驾

站在警戒线外,我突然在想,如果我是车主,此刻的心情除了“这怎么可能”,也许还会多一句“怎么没早提醒我?”

理想MEGA自燃不是孤例,也不是天降横祸。

事件发生后,理想官方迅速给出解释: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腐蚀了电池铝板,液体泄漏,直接引发短路,最后造成电池热失控。

逻辑很清晰,像是写论文的标准步骤:腐蚀——泄漏——短路——热失控。

接着,理想汽车宣布召回一万一千多台同型号车辆,免费更换冷却液、电池和前电机控制器。

算账很容易,按每台车成本十八万,总赔付二十亿人民币。

这一串数字像是给全行业立了个警示牌:安全不是算出来的,是烧出来的。

但这里有个技术细节,值得玩味。

理想其实早就布置了自己的“哨兵”——连山AI预警系统。

据说能提前四小时监测到电池绝缘异常,有好几个用户都收到过警报。

理想MEGA自燃,预警提前响,未能有效阻止-有驾

福建的车主,杭州的用户,小红书上的自述,七月到十月,都有人因为“绝缘值不正常”被召回维修。

只是这些信号像是医院里的红灯,亮了很多次,最后都被当成普通感冒,换完零件就让车继续上路。

理想官方的说法是“没遇到过,经验不足”,听起来有点像法医第一次遇到流行病,大家都以为该病只会在别处暴发,结果家门口就出事了。

如果从证据链条看,事件发展其实很有“刑侦剧”味道。

第一步,AI系统反复报警,管理部门“逐个击破”,但没联想到背后是不是有更大的源头。

第二步,技术没问题,预警准确,问题是响应机制单一,缺乏系统性分析。

第三步,冷却液的配方,防冻剂和缓蚀剂搭配比例没有经过长期模拟测试,是不是为了节省成本选了便宜的原料?

管道厚度够不够,耐腐蚀标准达标没?

这些全是问号,理想至今没公开供应商和检测标准。

第四步,蔚来和极氪早在2023年就配备了“绝缘监测+主动断电”双重保护,而理想还在琢磨自己的防护措施是不是够用。

第五步,用户信任迅速崩塌,市值蒸发一百多亿港元,新车型i6纯电刚积攒七万订单,随时可能被这场连锁效应拖下水。

理想MEGA自燃,预警提前响,未能有效阻止-有驾

说到这里,如果硬要在这场“自燃事故”里找出最大漏洞,我会押注在管理流程而不是技术本身。

理想的系统其实很聪明,能监测绝缘异常,能提前预警,但它需要有人去“盯着”,有人能把警报当成“案发信号”而不是“系统噪声”。

现实却是每次警报都被拆开单独处理,像是医生每次看到发烧病人都只开退烧药,没人想过是不是流感大流行。

流程太松散,闭环管理缺位,这不是技术的错,是人性的惰性和组织惯性的结合。

毕竟,真要做危机管理,没人愿意承认自己设计有缺陷,还是更喜欢相信问题是“个别现象”,而不是“系统性隐患”。

这个故事里还藏着一些耐人寻味的幽默。

理想汽车管理层的汤靖说,“我和李想都是首批车主”,本想用自身体验证明安全,结果却像是医生自己感染了病菌。

这种“我自己也用,所以没事”的逻辑,跟厨师自己吃饭不拉肚子一样,未必能为顾客做担保。

更黑色一点说,如果连自己家里的锅都开始漏水,也许该怀疑一下设计图而不是只去修补裂缝。

企业常有一种迷之自信,觉得系统智能了、流程数字化了,就万事无忧,实际情况更像是在自动驾驶里睡着了司机,谁都假定路上没有坑,等车真掉坑里,只能怪“运气不好”。

冷却液的问题其实更像是一个化学谜题。

理想MEGA自燃,预警提前响,未能有效阻止-有驾

不是单纯哪种材料有毒,而是防冻剂和缓蚀剂的比例不对,也有可能是为了节省成本选了“性价比高”的原料,或者管道太薄导致易腐蚀。

这些细节,厂商不愿意多说,供应商永远是行业秘密,检测标准也只在内部流通。

用户只能看到火烧后的空壳,很难知道背后是哪种化学分子在捣乱。

相比之下,蔚来、极氪早就把绝缘和断电做成“双保险”,理想却还在“自信地”修补裂缝,这种自信有点像考场上的学霸,答题时跳过最难的一道大题,等成绩出来才发现失分全在这里。

从用户侧看,理想MEGA的主力消费群是家庭用户,67%是增购,买得起五十万的纯电MPV,大多关心安全胜过性能。

事故发生后,理想修了车,赔了钱,但用户心里的弦还没绷回来。

安全信任就像玻璃杯,摔一次就有裂痕,再怎么粘都不如新杯。

但现实很残酷,企业能赔钱、能修车,却很难修补“信任的裂痕”。

讲到这里,总有人问:技术预警到位了,为什么还是拦不住事故?

我的答案可能很无趣——技术再聪明,也只是工具,管理和响应才是灵魂。

预警系统能亮红灯,但没人盯着红灯,多亮几次也就没人当回事。

理想MEGA自燃,预警提前响,未能有效阻止-有驾

职场里常说,“报警多了就变成背景音”,等灾难真来了,背景音才变成主旋律。

理想这次撞到枪口,绝不是“运气不好”,而是管理流程的“惯性失误”。

毕竟,安全不是靠补锅,而是靠在锅爆之前就换掉那批有瑕疵的铁皮。

别的行业也常有类似窘境:医院里自信于新药,没在意副作用;工厂里技术再好,流程出了漏洞照样出事;刑侦现场证据齐全,人一疏忽就让真凶跑掉。

我们总喜欢把问题归结于“小概率事件”,但真相往往是“小概率反复累积,最终变成必然”。

理想MEGA的故事只是又一次提醒我们,技术是好帮手,但没人“盯着”,就是摆设。

写到最后,我不打算对理想盖棺定论,也没兴趣给行业写“悲情诗”。

只是想问一句:如果你是决策者,看到AI系统连续报警,你会怎么做?

是相信“个案”处理就够,还是需要怀疑设计和原料的根子?

每个管理者都该问自己一句:“我们是不是把警报当成了背景音?”毕竟,真正的事故,往往就在“大家都习惯了”的时候爆发。

现实里,大家都忙,流程总是松,警报总会亮。

只是,有时候那根弦断了,修补的成本,比想象的还高。

你觉得,企业和用户之间的信任,是靠赔款和技术升级就能修复的吗?

还是,这场故事里,真正难修的是人心里的那道裂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