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最近在汽车圈又整了个大动静——这两天发布会反复念叨“汽车防晒难做”,还纳闷:“140年的汽车工业,咋就没人把这事儿整明白?”咱先不说他是不是在营销,单说这“死磕防晒”的架势,倒真像极了当年他做手机时跟屏幕、电池较劲儿的模样。
之前为了轮毂,雷军团队翻了五千多个样品,看吐了都;现在轮到防晒,他能琢磨出啥门道?咱先唠唠为啥这事儿难。你说汽车防晒不重要?大夏天的把车往太阳底下一停,座椅能烫熟鸡蛋,内饰分分钟开裂,前挡玻璃晒得人睁不开眼——这痛点难道车企没发现?
问题可能出在“优先级”上。传统车企造车,更在意发动机动力、底盘调校、安全配置这些“硬指标”,防晒这种“软需求”容易被晾在一边。毕竟用户提车时,谁会第一句话问“这车防晒咋样”?但小米不一样啊,人家是从消费电子过来的,手机屏幕反光、笔记本散热这些用户吐槽,早刻进DNA里了。雷军说白了就是把“用户难受的事儿”当大事儿啃。
那防晒到底难在哪儿?咱拆开说。普通车窗玻璃能挡点紫外线,但效果有限;前挡玻璃加了隔热膜,可膜用久了会起泡、脱落,还影响视线。小米的做法更“轴”——天幕玻璃直接上双层镀银技术,实验室测下来,紫外线隔绝率99.9%,红外线99.1%;前挡更狠,三层镀银,紫外线挡99.5%,红外线97.6%;四门车窗也不凑活,涂了层UV-IR涂层,紫外线基本被“清零”。
有人可能说了:“不就是加层玻璃吗?至于这么吹?”您可别想简单了。镀银层数多了,玻璃透光率会掉,开车看路发暗;层数少了,防晒效果打折扣。小米得在“透光”和“防晒”之间找平衡点,光调参数估计就折腾了几百次。更别说量产一致性——每块玻璃都得达到这个标准,品控压力有多大?
咱再往深了想,这事儿其实藏着小米的“死磕逻辑”:别人看不上的细节,他偏要钻进去。就像当年做手机,别人觉得1999元够贵了,他非得把配置堆到“发烧级”;现在造车,别人觉得防晒是锦上添花,他偏要做出“能当遮阳伞”的效果。
不过话说回来,咱也得理性看。防晒再牛,核心还是“三电”系统——电机稳不稳、电池耐用不耐用、电控聪明不聪明。要是这些基础不牢,光靠防晒博眼球,那就是花架子。好在小米在手机领域攒了不少供应链经验,电池管理、热管理这些技术多少能迁移过来。就看后续能不能把“死磕防晒”的劲儿,同样使在电机、电池上。
说到底,用户要的不是车企吹多少牛,是实打实用着舒服。夏天开车不烫腚、内饰不裂、前挡不晃眼,这些小事儿做好了,比啥宣传都实在。雷军这股子“死磕”劲儿,要是能用在所有细节上,那“全球第一”才不是吹的。
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