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车远去,上海南站的最后一夜:12.5元的回家路,还能回来吗?》
6月30日晚上8点45分,上海南站的站台上挤满了人。
有人举着手机拍照,有人踮着脚张望,还有人默默红了眼眶。
Z247次绿皮车缓缓启动,这是从上海南站开出的最后一班普速列车。
随着车轮与铁轨摩擦的“哐当”声渐行渐远,站台上的灯光似乎也黯淡了几分。
“再见了!”人群中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声音里带着不舍。
“12块5的车票没了,以后看病要多花三倍钱”
郭明(化名)挤在车厢连接处,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车票——嘉兴到上海,票价12.5元。
他是上海某高校的学生,每周都要坐这趟绿皮车来市区看病。
“高铁要38块,来回一趟就得多花50多块钱,一个月下来,生活费根本扛不住。”他苦笑着摇摇头,“现在绿皮车改到松江站了,从学校过去得倒两趟地铁,时间长了,钱也多了。”
像郭明这样的乘客不在少数。
7月1日起,上海南站正式告别普速列车时代,所有普通火车全部迁至松江站,仅保留高铁和金山铁路。
此次调整涉及9列普速车改线,2列升级为动车组继续停靠南站。
“以前从嘉兴到上海,12.5元就能搞定,现在要么多花钱坐高铁,要么折腾到松江去。”一位常年在沪打工的安徽大叔叹了口气,“对我们这些打工的来说,几十块钱也是钱啊。”
南站改造:高铁时代的必然选择?
上海南站的改造并非突然之举。
根据上海铁路局规划,南站未来将转型为纯高铁枢纽,接入沪苏湖、沪乍杭等高速铁路。
改造完成后,上海到南昌最快仅需2小时46分,到长沙缩短至4小时,比原先提速半小时。
“调整是为了优化铁路网络。”一位铁路系统内部人士透露,“南站普速列车占用了大量站台资源,导致高铁班次难以增加。现在分流到松江站,既能缓解虹桥站的运力压力,也能让更多高铁从市中心始发,方便市民出行。”
松江站作为沪苏湖铁路的重要节点,规模仅次于虹桥和上海站,拥有9个站台、23条轨道。
未来,这里将成为上海普速列车的“新家”。
但对于习惯了南站便利的乘客来说,松江站的位置实在有些“偏远”。
“从市区到松江站,地铁得坐一个多小时,再加上等车时间,比原来多花两小时。”一位经常往返杭州的商务人士抱怨道,“时间成本太高了。”
“绿皮车走了,但记忆还在”
最后一班绿皮车驶离后,站台上的乘客迟迟没有散去。
有人低头翻看手机里的照片,有人靠在栏杆上发呆。
列车员们聚在一起合影,脸上带着复杂的表情——有不舍,也有对新变化的期待。
“我小时候第一次坐火车就是绿皮车,那时候车厢里都是人,窗户能打开,风吹进来特别舒服。”一位中年乘客回忆道,“现在高铁是快了,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对于许多老上海人来说,绿皮车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
票价低廉、站站停靠的特点,让它成为许多打工者、学生和低收入群体的“生命线”。
如今,这条“生命线”被切断,他们的出行成本陡然增加。
未来:便利与代价如何平衡?
铁路的升级换代是大势所趋,但如何在效率与公平之间找到平衡,仍是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难题。
“松江站周边正在发展G60科创走廊,未来可能会吸引更多企业和人才。”城市规划专家李教授分析,“但从短期来看,交通成本的增加确实会影响一部分群体的生活。”
而对于像郭明这样的学生来说,现实更加残酷。
“如果票价真的负担不起,可能只能减少看病的次数了。”他无奈地说。
夜色渐深,上海南站的穹顶下,再也看不到墨绿色的车厢。
站台上的人群慢慢散去,只剩下铁轨在灯光下泛着冷光。
绿皮车的时代结束了,但关于它的记忆,或许会一直留在这座城市的故事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