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两点多,刷朋友圈刷到一哥们儿发长文吐槽:去年车险花了八千多,结果一年到头就蹭了个后视镜,修了五百,第二年保费反倒涨了一截。末了他感慨一句:“咱这是给保险公司打工呢吧?”底下一堆人点赞,说“同款经历,简直血亏”。
这话听着扎心,但真不少车主都走过这弯路——保险单上密密麻麻七八项,看着挺全乎,其实好多都是“鸡肋险”,一年到头用不上一回,纯属给保险公司送钱。
老司机圈里早有句话:“车险只买三样,剩下都是套路。”到底是哪三样?咱掰开揉碎了唠唠。
第一样:交强险,不买不行,上路就罚。
这玩意儿是国家硬性规定,跟驾照一个级别,没它年检都过不去。说白了,它就是个“赔别人”的保险。你撞了人家车、伤了人,它先顶上。但别指望它赔得多,2023年新规,死亡伤残最高赔18万,医疗费1.8万,财产损失2000块封顶。现在路上一辆宝马X5修个大灯都得好几万,交强险这点额度,连人家车漆都不够补的。所以它只是“入场券”,保底用的,真出事还得靠别的。
第二样:三责险,保命用的,保额越高越好。
这玩意儿就是交强险的“加强版”,专门赔第三方的。现在城市里豪车遍地走,一不小心碰上个保时捷、大G,修车费几十万打底。三责险保额现在主流都干到200万起步了,一线城市300万、500万都不稀奇。你想想,要是撞个特斯拉Model X,换个前脸加雷达,轻松七八万,没三责险,兜里现金得哗哗往外流。官方数据也摆在这儿:2024年上半年,全国机动车交通事故中,涉及第三方财产损失的平均赔付金额已突破4.2万元。2000块的交强险?毛都不够一根。
第三样:车损险,自己车坏了,它来兜底。
以前车损险贵,很多人嫌费钱不买。但2020年车险改革后,它直接打包了以前的“自燃险、盗抢险、玻璃险、涉水险”等七八个小险种,价格反而更透明。现在买个车损险,等于一揽子全包了。刮了、撞了、树砸了、泡水了(发动机进水可赔)、玻璃碎了,统统管。特别是新手,停车蹭墙、倒车磕柱子,一个月出俩小事故,走一次保险都回本了。
至于那些“划痕险”“新增设备险”“医保外用药责任险”,听着花里胡哨,真用上的概率比中彩票还低。划痕险一年三四百,保额才两三千,修个车漆都未必够;医保外用药责任险听着贴心,但实际理赔中,能用上自费药的情况极少,多数医院都按医保目录来。
还有人问:“不计免赔要不要买?”早几年得买,但现在车损险和三责险默认就包含“不计免赔”,不用额外掏钱了,保险公司早把它算进基础费率里了。
买车险,别听销售忽悠“全险最安心”。全险?那都是营销话术。真正的“全”是保障到位,不是项目堆得多。一年保费从五千飙到一万,多出来的钱,够你加三年油了。
建议第二年续保时,看看自己出险次数。没出过险,保费能打七折;出一次,折扣没了;出两次,保费直接上浮。所以小刮小碰,修车费一千以内,干脆自掏腰包,别动保险,长远看更划算。
说到底,车险不是买得越多越牛,而是买得准才叫聪明。三样核心险种在手,路上跑得踏实,钱包也不至于被掏空。真遇到大事,有保险兜着;小磕小碰,自己扛扛,别让保险公司笑出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