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国内汽车行业就像一锅快烧开的汤。你看,最近乘联会的那份报告,10月的销量又涨了大概13%。强调这种增长的背后,其实暗藏了不少水分,不过不用多说,数据明显,生产确实挺猛。2025年前九个月的产销量,分别到了2405万辆和2432万辆。简单粗暴地说,就是今年的产出和销售都在快走正轨,甚至可以说速度还算不错。
但我也在想,咱们国家汽车市场是不是快到顶了?毕竟,大家都听说,城市里堵得不行、停车难、车越来越多。用个简单的量化指标:我一朋友去年问我,他说,汽车多了,哪天都没有车位,岂不是更难买?我当时随口回了句:人口放缓嘛,加上年轻人越来越喜欢两轮和公共交通,汽车涨得够快的,差不多也快到瓶颈了。但这个观点有点片面。
我自己查了番硬核数据。中国千人汽车保有量,大概在200到230辆左右。你知道,日本低速国家,日本怎么说?大概有500辆左右。而美国,那就更夸张了,差不多600多辆。哪怕我们还没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但这差距显然说明,市场还远远没有饱和。
问题来了。明面上,市场还在增长,国家经济带动需求没有减弱,但市场竞争比以前还激烈。激烈的竞争也是个老问题。为什么?我想了想,原因很复杂。
第一个,是技术的快速迭代。过去几年,电动化、智能化、自动驾驶,几乎每年都推陈出新。传统车企几十年积累的研发能力,加上新兴公司逆风翻盘,大家都想赶在潮头。你说,研发投入能少吗?绝对不能少,但也绝不便宜。研发一辆新能源车,从设计到测试,动用的资金、时间都能在圈内拉出条长线。所以,为了抢占市场,不少厂商只能靠降价来争夺用户。
第二个,是产能过剩。中国造车企业,特别是新造车企业,产能扩张的脚步比预期快。你想:厂房建着,设备买着,库存堆着,营销开着。生产线的产能除了满足订单,还得为未来留点空间。市场还没那么快吃得完这些肉。我随便估算了个数字:某些工厂的利用率可能在60%左右,剩余的40%,都在做库存和应急。这就像是你大规模备货,但客户需求没跟上,库存堆成山。
说白了,这过剩场面其实挺刺眼,也可说是产能浪费。但厂商们也不可能就此止步——他们得找到办法出货。而价格战,这就成了天然的工具。你别以为,降价只是单纯的低价促销,背后其实是为了形成规模效应。
你知道吗?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注意到一些销售人员的话,不少车店都在拼拼量。有人告诉我:只要价低,车一出手就走了。甚至有的店铺在周末搞促销,车辆开到花样的折扣,有的折扣甚至达到五成左右。那我就想,你说,厂家利润还能剩多少?我估算一辆普通SUV的毛利润可能在1万到2万之间,减去促销成本,利润就被压得很薄了。
有时候,我会怀疑:这么拼量,是不是有点以量取胜的意思?毕竟,汽车行业的毛利本身不高,更别说新能源车型的研发成本堪比买辆房的钱。是不是厂商也在赌:只要市场够大、能出货,就能把研发投入慢慢攒回来?实际上,谁都知道,电池、电机、电子架构这块硬核技术,门槛确实不低。培养一款爆款,还要看运气和时间。
我想起以前跟修车师傅聊天,他说:你别看新车多亮,修车时发现,很多故障都跟车辆品质关系不大。这也反映出,部分厂商在价格战背后,或许牺牲了品质控制。毕竟,怎么压缩成本都得有人负责。
反正,市场像个沙漏——越倒越满,又不够用。一方面,用户惯逐步变化,尤其是在二线、三线城市,买车的人还在增长。另一方面,一些国际品牌在中国的份额还在稳步上升,像丰田、本田,成本高点,但品质也靠谱。跟这些品牌比,国产车的性价比能维持多久?我没想过太细,但觉得还是得看未来技术怎么变。
会不会有某天,价格战缩减,竞争变得更理性一些?我想也许需要一点时间空间。毕竟,汽车行业像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
你觉得,未来几年,厂商们还要继续这么堆车吗?或者,谁能找到一条差异化生存的路径?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