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个事儿,聊起来特别有意思,就是那个一直以来都挺高傲的特斯拉,突然之间好像有点坐不住了。
主角是它刚刚推出没多久的新款Model 3,具体来说是那个长续航后轮驱动版。
这车刚上市的时候,大家一看参数,都觉得挺厉害的,结果还没等市场反应过来,特斯拉自己先挥起了一把“价格屠刀”,直接把价格给砍下来了一万块。
这操作让很多人都看懵了,一款新车,还是个各方面看起来都不错的“尖子生”,怎么就这么着急地降价甩卖呢?
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秘密,是马斯克又在玩什么高深的营销策略,还是说,这位新能源汽车界的“老大哥”,真的开始着急了?
咱们先把时间调回到九月份,当时特斯拉的中国官网上,这款新车的价格悄无声息地就从26.95万元变成了25.95万元。
一万块钱,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但关键在于这个时间点太微妙了,因为这款车从正式上市到降价,连一个月都不到。
这在汽车销售行业里,可以说是非常罕见的一件事。
我们来看看这台车本身的条件,官方宣传的续航里程能达到惊人的830公里,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基本上就是你从北京加满电出发,一路开到江苏南京,中间都不用找充电桩。
它的加速能力也不弱,5.2秒就能从零跑到一百公里每小时,日常在城市里开,那种瞬间提速的感觉绝对能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
更厉害的是它的能耗控制,百公里只用12.8度电,用咱们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特别省钱”。
综合来看,这台车在续航、性能、能耗这几个关键指标上都做得非常均衡,没什么明显的短板,按理说应该是市场上的抢手货才对。
可现实往往比剧本要残酷得多。
这台被寄予厚望的新车,在上市的第一周,靠着新鲜感和品牌效应,确实冲进了一周销量排行榜的前十名,排在第八位,算是一个不错的开局。
但是,这股热乎劲儿没能持续下去,仅仅过了一周,到了第二周,它的销量就出现了断崖式的下滑,直接跌出了榜单的前三十名。
这个成绩单显然是无法让马斯克满意的。
对于一家企业来说,产品卖不出去,订单量上不来,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降价。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特斯拉的这次降价虽然突然,但也在情理之中,毕竟对于这家公司来说,用价格来换销量,早已经是家常便饭了。
那么,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就浮现出来了:为什么一款产品力看起来如此强大的车,在中国市场上却没能掀起预想中的波澜呢?
答案,可能需要我们把视野放得更宽一些,看看整个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现状。
就在今年,根据已经公布的数据,前七个月里,特斯拉在中国的总销量是43.2万辆,这个数字单看还不错,但一对比去年同期,就发现它下滑了整整13.6%。
在所有排名前十的汽车企业里,特斯拉是跌得最惨的一个。
不只是中国市场,在全球范围内,特斯拉的日子也不好过。
就拿欧洲市场来说,七月份的销量和去年同期相比,直接腰斩了近40%,并且这已经是连续第七个月的下滑了。
这些冰冷的数据都在告诉我们一个事实:特斯拉的光环,正在逐渐褪色。
就在特斯拉疲于应对的时候,我们的国产品牌却正在以一种不可阻挡的势头强势崛起。
以前大家总觉得国产车不如进口车,但现在情况完全反过来了。
就拿比亚迪来说,这家公司在今年上半年的总营业收入,历史上第一次超过了特斯拉,这意味着它已经从一个追赶者,变成了可以和特斯拉并驾齐驱、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实现超越的行业巨头。
除了比亚迪这个“领头羊”,后面还有一大批“生力军”,比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小米、理想、还有华为深度参与的问界等等。
这些新势力品牌,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看家本领,它们就像一群嗅觉灵敏的猎手,正在从四面八方蚕食着原本属于特斯拉的市场份额。
举个例子,现在的消费者买电动车,选择可太多了。
如果你是一个科技爱好者,追求最前沿的智能驾驶体验,那么搭载了华为全套智能系统的问界汽车,可能会是你的首选。
如果你家里有孩子,经常需要全家出游,那么以“奶爸神车”著称、把车内空间和舒适度做到极致的理想汽车,肯定会进入你的考虑范围。
而像小米汽车这样刚刚入局的“鲶鱼”,更是凭借着自身在消费电子领域积累的巨大品牌影响力和粉丝基础,一上来就搅动了整个市场的格局。
在这样一种“群雄逐鹿”的环境下,特斯拉已经不再是那个唯一的、高高在上的选择了。
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马斯克手中最有效、也最常用的武器,似乎就只剩下了“价格”。
他敢于一降再降的底气,主要来自于上海那座效率极高的超级工厂。
据说那里的生产线自动化程度非常高,而且超过95%的零部件都实现了在中国本土采购和生产,这使得特斯拉能够把造车成本压到很低。
成本低了,自然就有了降价的空间。
但是,这种“以价换量”的策略是一把双刃剑。
它在短期内确实能够刺激销量,吸引那些对价格比较敏感的消费者下单。
但从长远来看,频繁的降价对品牌的伤害是巨大的。
一方面,它会让那些刚刚用原价提车的老车主感到自己被“割了韭菜”,心里很不是滋味,从而影响品牌忠诚度。
另一方面,它也在不断地稀释特斯拉曾经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高端、豪华、科技”的品牌形象。
渐渐地,特斯拉从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变成了一个可以货比三家的普通商品。
当然,马斯克自己也清楚,单纯依靠价格战是走不远的,技术的创新才是决定未来胜负的关键。
他把最大的希望,寄托在了他的“王牌”——FSD,也就是完全自动驾驶技术上。
从特斯拉最近发布的演示视频来看,这项技术确实非常惊艳,车辆几乎可以在不需要驾驶员干预的情况下,自己完成在复杂城市道路中的行驶。
然而,这项被寄予厚望的技术,目前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在美国,已经发生了多起与自动驾驶功能相关的交通事故,甚至引发了法律诉讼,这让很多消费者对它的安全性产生了怀疑。
更关键的是,对于我们中国消费者来说,FSD至今还没有正式落地,它更像是一个遥远的承诺,一个画在纸上的饼。
而就在特斯拉还在为FSD的落地而努力的时候,我们的国产品牌早就另辟蹊径,在其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现在你走进任何一家国产新能源车的店里,会发现车内的体验已经和几年前完全不同了。
那块中控大屏幕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导航仪,它集成了影音娱乐、在线会议、智能家居控制等各种功能,整个智能座舱的体验变得越来越丰富和人性化。
很多高端车型上还配备了激光雷达,这就像给汽车装上了一双更精准的“眼睛”,让它在各种复杂天气和光线条件下都能看得更清楚,从而大大提升了驾驶的安全性。
还有像800V高压快充平台的普及,让“充电五分钟,续航两百公里”成为了现实,极大地缓解了用户的续航焦虑。
这些都是消费者能够实实在在感受到的技术进步。
十年过去了,特斯拉的内饰设计依然是那种极简的风格,而我们的国产品牌,已经把汽车从一个单纯的交通工具,升级成了一个功能丰富的“第三生活空间”。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特斯拉如果还仅仅依靠降价和传统的续航优势,未来还能走多远,确实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