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比赛看得真是让人火大,刚刷完朋友圈,就看到那个什么托托,居然说要把拉塞尔的“竞速计划”给砍了?什么意思?就是说,现在觉得拉塞尔不行,不行到连“计划”都给取消了?这操作简直了,好像养了个一直不争气的孩子,最后实在看不下去了,直接说:“算了,不指望了。” 我就想问,当初那个把人家吹得天花乱坠,说什么未来之星,说要跟汉密尔顿一较高下的人,现在脸不疼吗?这前后反差也太大了,让人怎么信你们的判断?
还有那个汉密尔顿,又被说成是“F1被宠坏的孩子”?我真是服了,每次一有点争议,一有什么不顺,就总有人把他推到风口浪尖。你说他有没有被“宠坏”?这事儿谁说得清呢。他确实是顶尖车手,成绩在那里摆着,但“宠坏”这个词,听起来就像是在说他恃宠而骄,不够谦逊。F1这个圈子,本身就是个高压锅,每个人身上都背负着巨大的期望和压力,有时候一点小小的失误,都会被放大解读。指责他“被宠坏”,也许只是想找个理由,解释为什么他在某些时刻的表现不如预期,或者是,单纯地想制造点话题。
对了,昨天还看到消息,罗斯科走了。这消息出来的时候,我正在刷手机,当时脑子一下就空白了,是真的空白。罗斯科啊,那个名字,对很多车迷来说,可不仅仅是一个名字。他代表着一段历史,一个时代的印记。他的离去,让整个车坛都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我记得他以前的一些采访,那种沉稳,那种对赛车运动的热爱,还有他对年轻车手的提携,都让人印象深刻。他就这样静静地离开了,留下的,是无尽的怀念。这种感觉,就像是某个老朋友,你以为他一直都在,然后突然就听说他走了,那一瞬间,你才意识到,原来有些东西,是真的会成为过去。
这件事情,让我突然觉得,我们关注的那些所谓的“恩怨情仇”,那些车手之间的竞争,那些车队高层的决策,好像一下子都变得没那么重要了。人走了,什么都结束了。那些曾经的辉煌,曾经的失意,都化为云烟。我们看到的,是赛场上的风驰电掣,是镁光灯下的耀眼,但谁又能真正了解,每一个站在巅峰背后,付出的艰辛和承受的压力呢?罗斯科的离开,就像一个提醒,提醒我们,生命是多么的脆弱,而我们所追求的那些名利,又有多么的短暂。
所以,当托托说要取消拉塞尔的“竞速计划”,当汉密尔顿被贴上“被宠坏的孩子”的标签,我心里其实并没有那么多的愤怒了。更多的是一种,嗯,怎么说呢,一种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吧。也许,那些争论,那些评价,都只是我们旁观者,在自己有限的认知里,对复杂事物的一种简单化解读。真正的赛车世界,远比我们看到的要复杂得多。
我们总是在追逐“下一个谁”,总是在期待“谁能超越谁”。这种竞速本身,没有错。赛车运动就是关于速度,关于超越。但是,有时候,是不是也应该停下来,看看身边的风景,看看那些默默付出的人,看看那些已经留下的印记?罗斯科就是这样一个印记,他用自己的生命,为赛车运动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离开,让我们有时间去反思,我们究竟在追求什么。
拉塞尔那个计划被取消,我不是说他一点责任没有。毕竟,成绩说话,车队的投入,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但他年轻,有潜力,这种培养一个新人的过程,本就不可能一帆风顺。一下子就给“判死刑”,是不是太着急了点。而汉密尔顿,他已经证明了自己无数次。是不是有时候,我们对顶尖人物的要求,本身就太苛刻了?一点点瑕疵,就被无限放大。
我就觉得,有时候,我们对于运动员,对于公众人物,实在是太严苛了。仿佛他们就应该是完美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但他们也是人,会有状态起伏,会有犯错的时候。罗斯科的离开,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也让我们反思,我们对待身边的人,对待那些曾经为我们带来过光辉的人,应该有多一些的宽容和理解。
当一切尘埃落定,当那些曾经的喧嚣归于平静,我们真正记住的,或许不是谁赢了比赛,谁被批评了,而是那些真正闪耀过的时刻,那些留下的精神财富。罗斯科的离去,不是终结,而是一种新的开始,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这项运动,去理解生命。
所以,你说,当我们下次再看到那些场上的风云变幻,那些关于车手和车队的各种评论,我们是不是应该多一些包容,少一些苛责?毕竟,生命无常,珍惜当下,才是最实在的事情吧。
声明:本文素材都是来源真实素材的原创,内容 90% 以上基于自己原创,少量素材借助 AI辅助。所有内容都经过自己严格审核和复核。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