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吹冰箱彩电了,一台5万的面包车,给我上了最深刻的一课

讲真,最近车圈已经疯到了一种新境界,所有人都跟打了鸡血一样,卷屏幕、卷冰箱、卷沙发,就差把KTV直接搬进车里了。大家都在讨论智能座舱是不是一个伪命题,自动驾驶什么时候能干翻驾校老师傅。但就在这种技术大爆炸的玄幻氛围里,有一个被所有人都忽视了的“扫地僧”,一个被当成工具车的存在,却藏着最原始的驾驶乐趣。

别再吹冰箱彩电了,一台5万的面包车,给我上了最深刻的一课-有驾

没错,我说的就是五菱宏光,以及它那些长得差不多的兄弟们,就是那种你觉得只有拉货和回村过年才会出现的“面包车”。

我摊牌了,最近因为一些中年人奇特的原因,我深度开了一段时间这玩意儿。然后我悟了,我彻底悟了。这5万块的铁皮盒子,在某些特定场景下的驾驶体验,简直能把15万的所谓B级家轿按在地上摩擦,摩擦到对方怀疑人生。

别再吹冰箱彩电了,一台5万的面包车,给我上了最深刻的一课-有驾
别再吹冰箱彩电了,一台5万的面包车,给我上了最深刻的一课-有驾

这不是玄学,这是物理学,更是社会学。

先说第一个场景,也是最典中典的场景:在老小区或者城中村里挪车、掉头。

开一辆15万的轿车是什么体验?车头长得像驴脸,转弯半径大得能画个奥运五环,每次掉头都得前后倒腾个两三次,跟跳探戈似的。旁边要是再停个车,你恨不得下来拿尺子量,生怕把别人的车漆蹭了,然后对方车主下来一个滑铲,你这个月奖金就没了。

别再吹冰箱彩电了,一台5万的面包车,给我上了最深刻的一课-有驾

但面包车呢?面包车在这种地方,简直就是开了“任意门”模式。它的转向角大到离谱,很多轿车需要倒一把才能过去的地方,它一把方向就直接过去了。那个感觉,就像你用诺基亚玩贪吃蛇,指哪打哪,没有一丝延迟。而你的轿车,就像在用一台20年前的电脑玩最新的3A大作,操作延迟高到让你想砸键盘。

为什么?因为它被设计出来,就是要在各种犄角旮旯里送货的。设计师压根没想过什么“优雅”,唯一的KPI就是“方便”。为了方便,转向必须灵敏;为了方便,车头必须短小。结果呢?这些纯粹为了“拉货”的设计,无意间点亮了“驾驶乐趣”这棵技能树。就问你气不气!

再说第二个场景,跑个城乡结合部的烂路。

开轿车走这种路,你跟探地雷似的,全程都在躲坑。稍微一个没注意,duang的一下,托底了,你心里就咯噔一下,感觉比自己肾结石掉下来还疼。整个车身软绵绵的,过个坎就跟坐船一样晃三晃,车里的姑娘都快吐了,你还谈什么诗和远方。

面包车在这种地方,就是“闪电战”的古德里安附体。它的离地间隙本来就高,小坑小坎直接无视,碾过去就完事了。最关键的是它的底盘,哦不,应该叫“龙骨”,是为了扛住几百斤甚至上吨的货设计的,那叫一个扎实。过沟坎的感觉不是“晃”,而是“duang”的一声闷响,然后就过去了。干脆利落,毫不拖泥带水。

别再吹冰箱彩电了,一台5万的面包车,给我上了最深刻的一课-有驾

这种感觉,我作为一个中年人,给你翻译一下,叫“安全感”。你开着它,你知道这玩意儿皮实,轻易坏不了,所以你敢踩油门。你开着那个15万的“宝宝巴士”,你不敢,你怕它受伤。这种心态上的区别,直接决定了驾驶的本质。一个是征服,一个是伺候。能一样吗?根本不能。

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视野。

现在的新车,为了所谓的“流线型设计”,A柱做得比我大腿都粗,车窗搞得跟碉堡观察口一样小。你坐在里面,感觉自己不是在开车,是在开潜水艇。前后左右全是盲区,每次停车都像在玩一场赌上后保险杠的俄罗斯轮盘。

面包车呢?方方正正,跟个火柴盒一样。设计师的脑子里就没有“风阻系数”这四个字。但这带来了什么?带来了几乎360度无死角的变态视野。你坐在驾驶座上,车头在哪里,车尾在哪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种感觉就像你突然开了天眼,整个世界都在你的掌控之中。

这种原始的、没有被任何电子辅助阉割过的掌控感,才是驾驶最核心的“爽点”。你的车有360度环影?有自动泊车?是是是,你说的都对。但那都是电子产品给你的虚假反馈。面包车给你的,是你自己的眼睛和大脑判断后,通过双手和双脚实现的真实反馈。这中间没有延迟,没有“算法觉得你应该这样”,只有“我觉得我应该这样”。

但能过,就是能过。

写到这里,我感觉我把面包车吹得有点像修仙小说里的扫地神僧了。可能有点过了,但是那个意思,你们懂吧?就是那个意思。

这些新势力天天吹自己的智能座舱是“第三空间”,讲真,面包车的后排把座椅拆了,那才是真正的“第三空间”,你想干啥就干啥,空间大到能开银趴。他们吹自己的车机交互多流畅,面包车司机之间的交互才叫流畅,一个眼神就知道对方是要加速还是要让路。

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是反技术崇拜。我们总以为技术越高级,体验就越好。坏了菜了,在“开车”这件事上,很多时候,过度的技术介入,反而是在做减法。电子助力转向过滤掉了真实的路感,让你不知道轮子压到了什么;各种“辅助驾驶”让你越来越依赖屏幕上的线条,而不是你自己的肌肉记忆。开着像在玩模拟器,一切都很顺滑,但也一切都很虚假。

别再吹冰箱彩电了,一台5万的面包车,给我上了最深刻的一课-有驾

我之前开特斯拉的时候就有这种感觉,车很快,很安静,但总觉得隔了一层。直到我开上了这个五万块的铁皮盒子,低速挪车的时候,那方向盘重的,跟盘古开天辟地一样,没点麒麟臂真降不住。但一旦跑起来,路面的每一颗石子仿佛都能通过方向盘传递到你的掌心。这种感觉,就像你习惯了用美颜相机,突然有一天用上了8K超高清摄像头照自己,虽然暴露了所有缺点,但也第一次看清了真实的自己。

所以,驾驶的本质是什么?不是零百加速,不是智能座舱,而是你能不能在隔壁老王堵死在胡同里的时候,一个甩尾进去,并对他按一下喇叭。这种快乐,就是这么朴实无华,且枯燥。

当然了,我不是说大家都应该去买面包车。这玩意的缺点也跟它的优点一样突出:没舒适性、没安全性、没面子。但通过理解面包车为什么“好开”,我们才能想明白一个问题:当下的汽车市场,是不是在“驾驶”这件事上,走得有点太偏了?

所有车企都在用各种花里胡哨的技术,试图把你变成一个乘客。而面包车,这个被时代抛弃的活化石,却固执地想让你当一个真正的“司机”。

这事儿,本身就挺魔幻的。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