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又搞事情了,真没想到,风云品牌的线下门店要延长营业到晚上10点。其实这事儿一开始就挺微妙的。你想,7月刚上市的风云A9L,看得出来公司拼了老命,要多投点广告、多搞点促销,不然咋好意思把售后和线下体验也拉长时间?毕竟,买车这种事,试驾、看车讲究个氛围。晚上时间一长,能多吸引点犹豫不决的客户,不是正好嘛。
我倒是第一时间翻了下奇瑞的公告,里面特别强调确保关键岗位人员充足,服务标准一致。听着挺正规,但问题也摆在那儿——现场执行的情况怎么?我偷偷打听了几家门店,最晚自己也只能做到晚上8点左右,确实有人说还可以看车到10点,但只有一名销售,忙不过来。估算,门店人手最多也就两三个人,认认真真值个班都挺劳累。
我还记得一次和朋友在某品牌4S店聊起这事,他说:早上八点半到,晚上九点半,差不多。也是人一点点调配出来的。一面是销售压力,一面是员工的疲惫。这让我想到,奇瑞为什么要这样大动作?是不是怕错过夜间的潜在订单?或者说,他们其实也知道,只靠延长时间,未必真的能抓住夜猫子客户。
也别忘了技术和供应链的角度,工业水平不同,夜间用车需求其实有限得很。比方说,咱们平时开个车,平均油钱大概一个小时30块钱的油费(估算,体感),百公里油耗6升,按4元一升算,大概每公里成本0.24元,一小时能跑80公里,油费就将近24块。这个夜间节省对比起延长营业时间的成本,还是挺划算?但如果车都不怎么有客户,效果就不明显了。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难不成,奇瑞还是抱着拼人海战术的旧思路?奇瑞董事长尹同跃所说要消灭疲劳战术,我觉得还是应当呼应上,毕竟现在的企业,靠拼时间和拼人力,已经走不远了。那他们到底能不能做好人性化调整?难说。
每次看新闻,心里总会想着:国外企业是不是都给员工加了工资补偿?国内的工会体系完善吗?这点,我倒是没细想过。国外大公司,比如某些欧系车厂,经常会给晚班或加班的员工额外加工资,起码心理补偿到位吧。国内则不一定。说是调班,其实很多时候还是靠多干点拼出来的。
而且,门店才真正得考虑两班倒吧。早班和晚班轮换,员工休息不受影响,也能保证服务质量。可惜现实中,这事儿只在想象里走得通,实际操作难得很。一线员工多少在担心,楼又不让休,拿的工资还是不是辛苦费。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张店面照片,天色已渐暗,门口那盏灯光一抹,两位客户在等试驾,右边那辆车挡住了人——根本就没空间再让人试车。是不是觉得:延长到10点,实际上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形式主义?
这个点还得想,企业用人资源有限,长时间开支确实不划算。你说,现在的年轻人还愿意冲在这些加班风口浪尖上吗?生活不仅仅是工作,汽车也要考虑维修、体验的真实需求。没人愿意在疲惫状态下做决策吧。
我挺怀疑:是不是很多门店根本没打算真的做到最长时间,只是摆个样子,让上头看得过去?反正,人手不足,成本也得算,等待客户的转化还没多大成效。这事,后续能走多远,都挺有悬念。
说到这里,心里还藏有一个疑问:奇瑞能真的坚持长时间铺开吗?还是只是临时行动,未来都会再缩回去?我觉得,关键在于企业对客户需求的实地观察和调整。
讲讲我身边遇到的一个细节。有个门店的服务员跟我说:我们也不想多折腾,老板就说每天拼到晚上十点,干到心累。这心里话,咱也能感受到——不是所有人都喜欢想象中的长夜,有些辛苦是真的。
可惜,汽车行业里,拼时间每年都在上演。有人说,这是资源浪费。但有人又觉得:反正加班给钱好。这到底是真需求,还是一种惯性的迷思?这我倒是没细想透。
这一切都绕不开:员工的福利和权益谁来保障?长时间劳动带来的,不止是疲惫,还有隐形的压力。门店的许多小细节,是否反映出真正的关注?还是仅仅做做样子?我不知道,也许只有等到真把员工的声音听进去,那样的长夜才会变得更有人性一点点。
——你觉得,汽车门店的延长营业时间,真的能撬动更多的客户?还是说,更多时候,只是在拼命填时间罢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