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都是混动,对比日产轩逸和比亚迪秦PLUS后,发现差距都出来了
老铁们,聊车这事儿,咱得讲良心。你说现在这车市,新能源的风刮得那叫一个猛,尤其是混动车型,简直是“神仙打架”的战场。以前咱们买A级家轿,脑子里蹦出来的不就是“两逸”——轩逸和卡罗拉嘛?皮实耐造,省油是出了名的。可如今呢?一个叫比亚迪秦PLUS的“后浪”,直接把价格干到了7.98万起,还带着DM-i混动技术,这不是掀桌子是什么?你说日产轩逸,不管是老老实实的燃油版,还是后来搞的e-POWER电驱版,心里能不咯噔一下吗?同样都是混动,一个主打“省油王”,一个号称“快省静”,这俩放一块儿,到底谁更胜一筹? 今天,我就以一个老司机兼潜在车主的身份,带大家伙儿好好掰扯掰扯,看看这差距,到底出在哪儿了。
先说说动力,这可是开车最直接的感受。秦PLUS DM-i,玩的是插电混动,1.5L的发动机,听着排量不大,但它主要任务是发电,真正干活的是那台电机。纯电模式下,180匹马力,316牛米的扭矩,百公里加速7.9秒,这数据,你敢信这是一台A级家轿?平时在市区里通勤,我基本就用纯电,安静、平顺,一脚电门下去,推背感说来就来,超个车那叫一个轻松写意。周末跑个高速,亏电状态下发动机介入,虽然声音大了点,但动力衔接还算平顺,关键是油耗依然坚挺,百公里综合算下来也就4升多,比很多纯燃油车都省。
再看轩逸,分两种,燃油版和e-POWER版。燃油版那个1.6L自吸发动机,122匹马力,市区代步还行,但你要是想激情一下,深踩油门,它那“肉”劲儿就上来了,发动机嘶吼半天,速度就是提不起来,超车得提前好远就开始准备,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网友调侃:“开轩逸,得提前半小时规划超车路线。”这话虽然有点夸张,但也道出了日系小排量自吸在动力上的先天不足。至于e-POWER版,它确实也用了电机驱动,发动机不直接驱动车轮,只负责发电,听起来很先进。136匹马力,316牛米,零百加速8.6秒,数据上比燃油版强了不少。但问题来了,它贵啊!比秦PLUS贵了至少三四万。同样是电驱,一个能上绿牌,还能外接充电,纯电续航有55公里或120公里,另一个只能当个“大号增程器”,不能上绿牌,还得加95号汽油,你说这性价比,是不是天壤之别?这就好比,一个能自己发电还能并网卖电的家庭,另一个只能花钱买电,你说哪个更划算?
接着聊聊配置和空间,这可是家用车的核心竞争力。坐进秦PLUS的驾驶舱,好家伙,那叫一个“科技范儿”。10.1英寸的旋转大屏,内置DiLink系统,功能丰富,支持语音控制、在线导航、应用下载,甚至还能K歌、看视频,这哪是开车,简直是移动的智能终端。全系标配倒车影像、倒车雷达、自动空调、无钥匙进入/启动,高配还有全景天窗、L2级驾驶辅助。这配置水平,别说对比轩逸了,放在整个A级车市场都是降维打击。内饰用料虽然谈不上豪华,但该软的地方软,缝线工艺也过得去,整体氛围感拉满。
反观轩逸,无论是燃油版还是e-POWER版,内饰设计还是那个熟悉的“大沙发”风格。中控屏小,UI设计老旧,功能简单,很多低配车型连倒车影像都没有,大灯还是卤素的,这在2024年,简直不可思议。日产引以为傲的“大沙发”座椅确实舒服,但其他地方的减配也太明显了。有网友吐槽:“轩逸的配置,就像它的动力一样,够用但不富余。”空间上,两车轴距相差不大,后排乘坐空间都够用,但秦PLUS的后排地板是纯平的,中间乘客的脚有地方放,而轩逸中间凸起较高,长时间乘坐会不舒服。一个在智能化、舒适性上全面进化,一个还在吃“大沙发”的老本,你说差距大不大?
最后说说用车成本和保值率,这才是精打细算的车主最关心的。秦PLUS最大的优势就是便宜。7.98万的起售价,买一台能上绿牌、能纯电行驶的混动车,这价格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日常通勤,如果家里能充电,那基本就是“用电不要钱”,百公里电费也就几毛钱。即使跑长途,亏电油耗也低。保养方面,混动系统保养周期长,费用相对较低。保值率呢?虽然新能源车保值率普遍不如燃油车,但秦PLUS凭借超高的销量和庞大的市场保有量,2023年卖了45.58万辆,这保有量就是最好的背书,几年后二手市场肯定不愁卖。
轩逸,无论是燃油版还是e-POWER版,新车价格都比秦PLUS高。e-POWER版虽然油耗也低,百公里5升以内,但油价和电价一比,差距就出来了。而且e-POWER版保养成本更高,用的还是95号汽油。保值率方面,轩逸燃油版确实有优势,但e-POWER作为小众新能源车型,市场认知度和保有量都远不如秦PLUS,未来的保值率是个未知数。“省油”不等于“省钱”,尤其是在油价高企的今天,电的成本优势太明显了。
所以,回到标题,同样都是混动,对比日产轩逸和比亚迪秦PLUS后,发现差距都出来了。这差距,不仅仅是动力、配置、价格上的,更是理念和时代的差距。秦PLUS代表了新时代的出行方式——智能化、电动化、高性价比。而轩逸,尤其是e-POWER版,更像是传统车企在转型期的“妥协之作”,价格高、技术不彻底,难以撼动秦PLUS的市场地位。当然,秦PLUS也有缺点,比如底盘质感相比轩逸略显单薄,高速行驶时风噪和胎噪稍大,内饰塑料感强。但瑕不掩瑜,它的优势太突出了。
那么问题来了,当一款车在价格、动力、配置、使用成本上都占据绝对优势时,我们还该为“大沙发”和“省油王”的情怀买单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