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比亚迪纷纷弃用激光雷达,禾赛却拿下4000万美元订单!这场豪赌谁能笑到最后

9月16日,禾赛科技敲钟港交所的那个上午,创始人李一帆站在台上,脸上的笑容多少有些复杂。41.6亿港元的融资到账,成为近四年中概股回港最大手笔,可股价开盘即破发,午盘时227.2港元的价格,距离高盛给出的281港元目标价,还差着一道看不见的鸿沟。

更讽刺的是,就在前一天,这家公司刚和美国一家头部Robotaxi企业签下超4000万美元的独家供货合同。资本市场的冷淡和产业订单的火热,形成了鲜明对比。

往前推半年,小鹏G7改款上市,最显眼的变化就是车顶那颗激光雷达不见了。比亚迪更直接,10万出头的海豚、海豹智驾版,干脆全换成纯视觉方案。整个乘用车市场好像突然达成了某种默契——激光雷达,太贵,不划算。

小鹏比亚迪纷纷弃用激光雷达,禾赛却拿下4000万美元订单!这场豪赌谁能笑到最后-有驾

这让禾赛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全球激光雷达出货量第一,可主战场却在萎缩。港股投资者用脚投票,说明市场并不看好这门生意的前景。

一场关于安全责任的豪赌

很多人把激光雷达和纯视觉之争,简化成了技术路线的优劣对比。特斯拉FSD每百万公里0.15起事故,Waymo是1.16起,看上去特斯拉赢得很彻底。

但这个账算得粗糙。特斯拉只统计安全气囊弹出的严重碰撞,而且大部分时间跑的是高速公路——路况简单,车速恒定,变量少。Waymo呢?所有剐蹭都要报备,运营场景还是城市道路的完全无人驾驶。一个有人随时接管,一个真正把命交给了机器,两者根本不是一回事。

Waymo第五代系统装了5颗激光雷达,4颗负责远距离扫描,1颗专门补盲区,再配8个高清摄像头和4D毫米波雷达阵列。每秒1500万个激光点云,把周围环境扫描成三维立体模型,精度达到厘米级。夜里下雨起雾,照样看得清清楚楚。

小鹏比亚迪纷纷弃用激光雷达,禾赛却拿下4000万美元订单!这场豪赌谁能笑到最后-有驾

这套配置看着"杀鸡用牛刀",实际上是没办法。2025年美国NHTSA发布的L4级安全评估指南写得明白:单个传感器失效,系统必须还能安全运行。欧盟更狠,要求在暴雨、大雾、逆光等极端天气下通过测试。

这些规定没点名必须用激光雷达,但想达标,激光雷达几乎是唯一选择。对Robotaxi公司来说,这不是技术偏好,而是准入门槛。车子完全无人驾驶,出了事故责任全在运营方。没有充足的安全冗余,政府不给路权,保险公司拒保,乘客也不敢坐。规模上不去,成本降不下来,最后困在死循环里。

这就是为什么全球前十大Robotaxi公司里,有八家都在用禾赛的产品。Zoox、Aurora、百度Apollo、滴滴、小马智行、文远知行,这些玩家早就把激光雷达当成标配。这次新签的美国客户,多半也是看中了这一点。

乘用车市场的另一套逻辑

车企打的算盘完全不同。它们卖的是辅助驾驶系统,用户手册上写得清楚:驾驶员必须时刻监控,必要时接管车辆。责任界定相对模糊,出事了还有回旋空间。

小鹏比亚迪纷纷弃用激光雷达,禾赛却拿下4000万美元订单!这场豪赌谁能笑到最后-有驾

这种情况下,成本就成了核心考量。早些年一套激光雷达卖70万,确实是奢侈品。后来禾赛这些国产厂商把价格压到500美元以内,有的甚至做到千元级别,可还是不够便宜。

特斯拉趟出纯视觉方案的可行性后,局面就变了。摄像头加算法,成本能控制得更低,装配也更简单。在竞争激烈的乘用车市场,哪怕一个零部件的成本优势,都可能成为胜负手。小鹏、比亚迪这些车企跟进,完全符合商业逻辑。

禾赛管理层对这个趋势应该早有预判。2024年开始,他们的动作越来越明显——把重心转向封闭和半封闭场景。工业自动化、智能物流、港口运营,这些B端市场成了新战场。

被低估的工业场景

2025年全球AGV和AMR市场规模68亿美元,60%的高端产品用激光雷达做主导感知方案。禾赛专门推出的JT系列迷你激光雷达,定位精度达到正负10毫米。

听着枯燥,实际应用场景很具体。一个大型仓库里,货架密集排列,叉车和AGV小车穿梭其中,货物随时在移动。摄像头容易被遮挡,毫米波雷达精度不够,激光雷达刚好能解决这个痛点。它能实时构建周围环境的三维地图,让机器人精准导航,避免碰撞。

港口自动化更典型。集装箱码头常年粉尘弥漫,海雾缭绕,太阳直射时摄像头会过曝。激光雷达主动发射激光束探测,不受环境光影响,能稳定识别集装箱和货车位置。现在很多智慧港口的自动化龙门吊、无人集卡,都离不开激光雷达。

小鹏比亚迪纷纷弃用激光雷达,禾赛却拿下4000万美元订单!这场豪赌谁能笑到最后-有驾

还有无人配送。新石器无人车从2021年就开始用禾赛的传感器,2025年还在上海等地跑商业运营。配送场景最麻烦的是十字路口和拥挤小区,行人突然冲出来,电动车随意变道,纯视觉判断容易失误。激光雷达把定位误差控制在1米以内,大大提高了安全性。

这些布局不只是"东方不亮西方亮"的避险策略,更重要的是能分摊研发成本、加速技术迭代。车载激光雷达领域积累的固态激光技术、自研芯片能力、SLAM算法优化经验,在工业场景里都能复用。有些场景需求更明确,反而更容易突破技术瓶颈。

禾赛2025年财报显示,机器人及工业应用占总营收25%,预计2026年能提升到40%。这种收入结构的调整,让它不用再把命运完全绑在汽车行业的一棵树上。

窗口期到来

回头看,禾赛选择这个时间点港股IPO、公布大额Robotaxi订单,时机踩得挺准。

中美两国关于自动驾驶的监管框架都在快速成型。英伟达下一代车载计算平台DRIVE Thor 2025年量产,算力最高2000TOPS,专门为L4级设计。2026年会是L4级自动驾驶商业化的关键节点,这些都在为禾赛的核心业务铺路。

高盛那份研报预测2030年海外ADAS激光雷达出货量达到300万台,相当于中国市场2025年的规模。这个判断有一定道理——欧美对自动驾驶安全性的监管更严格,传感器冗余要求更高,激光雷达的刚需更明显。

小鹏比亚迪纷纷弃用激光雷达,禾赛却拿下4000万美元订单!这场豪赌谁能笑到最后-有驾

但股价为什么不涨?投资者在等什么?

可能是在等禾赛证明,它能在乘用车市场萎缩的情况下,真正把工业场景做起来。Robotaxi再怎么增长,短期内也是小众市场。工业应用听着靠谱,但客户分散、项目周期长、利润率不确定,这些都是风险。

资本市场最怕的不是看不到未来,而是看到了却不确定能不能实现。禾赛现在就处在这个微妙的位置。

机器需要更好的眼睛

激光雷达的故事,从来不是和摄像头争个你死我活。它原本是"车轮上的奢侈品",现在正在变成工业机器人、港口设备、配送车的标准配置——让各种机器更精准地感知世界,做出判断。

禾赛在构建的,本质上是一个以激光雷达为核心的机器感知生态。不把所有筹码押在乘用车上,而是让激光雷达进入更多场景,成为下一代智能设备的通用组件。

仓库里的AGV小车要避开突然出现的工人,港口的无人集卡要在大雾中精准停靠,配送机器人要在小区里穿行自如——这些场景各不相同,但都需要一双可靠的"眼睛"。禾赛赌的就是这个。

至于股价,可能还需要时间来验证这个逻辑。投资者等着看禾赛能不能把工业场景的收入占比真正提上去,能不能在Robotaxi之外找到第二增长曲线。

李一帆站在港交所敲钟那天,手里攥着的不只是41.6亿港元,更是一场关于激光雷达未来的豪赌。乘用车市场可能暂时不需要它,但更广阔的机器世界,或许正在等待一双更敏锐的眼睛。#热问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